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遂溪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6
/ 2

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遂溪为例

杨梅英

遂溪县大成中学 广东省湛江市 524330

摘要: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育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而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深刻表现,从古至今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家国情怀更是当今教育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在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本文从挖掘乡土遂溪历史课程资源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遂溪 中国古代文学 苏轼 家国情怀

课程资源和家国情怀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历史学科挖掘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和深化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可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但长期以来高考制度的应试教育使得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得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再者,国家间不同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发生着愈演愈烈的碰撞与冲突,也进行着愈加深入的交流与融合,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学生盲目追风、迷失自我。如何充分挖掘整合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深刻更广泛地了解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优良传统、认识我们本乡本土的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乡土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一、立足课堂,渗透家国情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大部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将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合理的融入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立足课堂,通过“以大见小”的方式将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融入教学内容,渗透家国情怀。“以大见小”,即用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重大制度等的变化来反映突出小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具体的人物和细微的变化。例如岳麓版必修三《诗歌与小说》一课,通过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发展演变的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特征让学生感受宋代主流文学形式宋词的魅力。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便出现了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的词。不同的派别,宋词呈现的风格便不一样,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的创作风格视野较为广阔,气势恢弘雄放,反映了他内心胸怀天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其渴望报效祖国,上战杀敌的壮志豪情,通过对苏轼作品的解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宋词并非是普普通通的借物抒情,而是作者千变万化的感受,而且感受到了宋词是寄托着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桥,抒发情感的桥。除此之外,学生还了解到虽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心怀百姓,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始终怀抱着一颗爱国之心,从而触动内心从乡土遂溪出发寻找苏轼足迹,感悟爱乡爱国情感。

二、走出课堂,感知家国情怀

要挖掘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主体参与性。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之外的主要生活场所,学生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中,通过互联网积极主动参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挖掘,亲自动手整理历史课程资源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何会发生在本家乡?这其中有什么联系?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掌握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同时对浓厚“乡土气息”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倍感亲切,从而增强了对家乡的自豪感,生成并感知家国情怀。学生在课堂外搜寻的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历史,而是能够看到、直观感受到的历史。带着对苏轼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家里通过互联网挖掘、收集资料,共找寻了五个我们家乡留下的苏轼足迹,分别是苏二村(今遂溪县建新镇)、东坡岭(今遂溪县遂城镇)、七星岭(今遂溪县境内)、东坡井(今遂溪县岭北镇)、文明书院(今遂溪县乐民镇)。在挖掘、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本以为遥远的历史人物只能从书本中与其接触,不曾想他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本土家乡的联系如此密切,使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更广泛和深刻,大大增强了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乡土历史资源,增强家乡自豪感,学生通过课堂以小导游的形式创设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遂溪,寻找苏轼足迹,感悟其忧国忧民品质。学生虽然不能亲临其地,但能够通过学生的引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这种亲身感受体验历史情境,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在听觉、视觉的刺激下,学生感受古今共通的人文情怀的同时感知家国情怀。

三、关注学生,活化家国情怀

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与学生情感相连,唤醒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触发学生的乡土情结,在乡情的共鸣中培养家国情怀,从而推动家国情怀在内心的活化。学生可根据个性差异与乡土历史资源的内容属性,进行形式丰富多样的展示活动,学生在活动展示过程中产生的自信心,往往有着难以估量的能量,可为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加深学生对乡土历史资源的了解,同时在积极的心理活动中活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学校课余时间举办赞美家乡的主题演讲活动以及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到台上演讲一个乡土历史名人或演讲自己的家族,利用遂溪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家族的传承,认识家乡的名人,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坚定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对家乡的了解中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活化家国情怀。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乡土历史资源知识竞赛、编演历史剧等各种活动。举办乡土历史资源知识竞赛,学生以书面答题或口头回答的形式,简单便捷,可操作性强,气氛活跃,参与度比较高。多种类型的展示活动,可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从形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对乡土历史资源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乡土历史资源的学习,感受家乡的时代心声。不同类型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调动学生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认同,对本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关注,增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意识,时时刻刻把家乡命运和祖国的命运,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活化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学生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相连。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学生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了解和品味家乡的辉煌过去、历史名人、历史景点、风土人情,增强家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冉.基于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以泽州县为例

注: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课题编号:2020ZJYB012)的研究成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