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建设

章旭芳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实验中学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国家对于初中课堂的教学形式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指导下,初中院校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针对初中这一教学阶段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渗透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和讨论,希望能够帮助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形式创新过程中引发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校本课程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能够在实际的教学引导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自身基本素养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是未来高考应试教育考察中最为重要的主要学科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德育意识,相关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当中的相关校本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深入发掘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丰富整体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自身的德育观念渗透和培养,最终实现整体教学课堂的质量提升。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渗透途径探究

(一)丰富课程实践活动的展开

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进入初中教学阶段后整体的课业压力较大,这使得教师针对学科内的实践内容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学科的整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教学情况无疑会造成学生整体的学习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出现,相关教师深入学生的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结合相关教学知识实现对于整体课程实践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结合实际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更好地在潜移默默地教学引导过程中实现对于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升。[1]在实际的课程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客观看待学生在学习探究和动手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差异,并结合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实现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喜好以及不同的探究形式实现对于自身学科能力的不断优化和培养。例如在进行《崇尚法治精神》这一章节内容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年龄和学习特点进行不同的校本课程实践活动。教师针对七年级的学生的实践特点,主要针对学生培养整体学科的探究和实践情趣为主。[2]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我国法治问题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走出校门真正深入地到社会的各个地方,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自身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整体兴趣和国家自豪感,从而最终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相关学科素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德育观念,实现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教师主要以引导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发展为主,通过更加缓和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来消除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中国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增强校本课程的有效渗透,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自身之后的学习生涯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教师针对九年级学生实际的应试考察要求,可以采取更加务实的知识应用类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缓解自身课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整体知识体系的有效应用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身德育教学观念。

(二)推进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

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对于自身德育观念的进一步渗透,教师可以通过研学会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学科教学知识和相对应历史,地理以及人文学科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整体跨学科意识的不断深化。[3]除此之外,更加丰富的教学知识融合实践过程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自身的校本课程学习探究质量,结合更加自由和谐的交流讨论途径,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整体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综合素养能力的再次提升,同时也为整体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自身的教学侧重点集中在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巩固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形势和内容的创新对于激发学生整体学习兴趣和探究质量的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生,相关教师应当更好的结合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例如情境教学法,分段式探究教学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法等等。例如在进行《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相关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作为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基础,同时结合班团队会的基本教学时间和平台,通过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帮助学生打开自身的学习和探究视野,从而能够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实现对于相关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4]教师结合这样的教学形式创新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强度,从而为整体的德育教学观念在校本课程中的渗透到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在整体上起到了巩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和社会对于未来人才综合性培养的核心要求指导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响应国家的相关号召,可以进一步将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于校本课程的德语教学渗透。在实际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只有发挥出校本课程的相关优越性,结合学生实际暴露的相关问题和学习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设计,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教学课堂的质量,最终为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需求目标做出自己的一份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法初探[J].2018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 中国教育学会,2018,000(001):167-168.

[2]刘焕让. 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 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8(1): 240-240.

[3]李文丽. 谈如何将德育有效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J]. 东西南北:教育, 2021(8):1.

[4]高雪. 德育与法制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9,032(003):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