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应用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新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大思政格局下应用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新模式探究

姜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克拉玛依市 834000

【摘 要】应用型高校引导大学生赴西部基层就业既符合国家发展导向,又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让应用型人才在基层磨砺中施展才华。本文根据应用型高校育人特点,结合当前大思政格局下“三全育人”理念深入推进需要,探析就业引导“全贯穿式”工作模式,发挥就业引导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主动性。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就业引导;三全育人


2021年全国毕业生总人数达909万人,较去年增长3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加,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加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后国内就业市场遭遇诸多不稳定因素,高校促进就业任务更加复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当前就业工作难题,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一、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一)优化就业结构

从就业市场方面来看,不同行业之间就业极化日趋明显,东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差异显著。高校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到经济较发达城市发展,形成东部等沿海城市就业扎堆聚集、西部地区引才困难现象。鼓励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岗位就业,能够扩展就业渠道,化解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服务地方发展

从高校责任方面来看,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相比于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更强,向西部基层输送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的人才需要。

(三)实现自我价值

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相比于经济发达城市,虽然西部基层工作环境较差,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勇担时代使命,投身西部建设,从事基层工作能够磨砺意志,锻炼扎实本领,能够满足更高级的精神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思政格局下就业引导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逐渐革新。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不断丰富参与教育的主体,贯通教育各环节,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固有思维,逐渐形成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在教育整个有机体里的大思政格局。在这样的大思政背景下,就业工作也需随之革新模式。

  1. 就业引导与思政教育的契合

在高校传统的就业工作中,就业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媒介平台,剥离于教育教学系统,仅用于服务学生与用人单位办理就业手续。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传统的就业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就业引导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就业引导工作的任务是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将人才引向合适的职业岗位,鼓励毕业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需要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致。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将就业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拧成一股绳,贯穿于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能够破旧立新,扭转传统就业工作的独立性,将就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环节嵌入高校大思政格局中。

  1. 就业引导遭遇的瓶颈

就业引导是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就业环境中被动催生的应对之法,在各高校就业部门中缺乏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1.组织不完善,队伍不健全

虽然意识到就业工作需要破旧立新,但是传统的就业部门人员力量难以负担精准就业引导工作。从师资力量上来看,目前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精准引导学生就业的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往往缺乏专业的生涯咨询、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就业经验有限。就业工作队伍需要建立专业的生涯咨询队伍,区别于就业手续办理业务,专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引导工作。

2.就业引导滞后,缺乏实效性

从就业教育时间段上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仍是在大学生进入毕业阶段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课程形式进行就业教育,毕业生可以在课堂上了解就业基本流程,但是仅靠就业指导课程,很难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激发毕业生投身基层的热情。新形势下的就业引导工作应当贯穿于大学教育全阶段,尽早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能够鼓励学生刚进入大学就立下鸿鹄之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科学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帮助毕业生从容面对就业、择业。

3.西部基层就业氛围营造不足

关于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毕业生仍然对西部就业环境不了解,对基层就业政策不关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从线下扩展到线上招聘平台,甚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西部基层就业政策缺乏在这些新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其次,就业与团委、校友会等部门缺乏联动,没有拓展利用第二课堂,也没有挖掘利用优秀校友宣传资源,宣传缺乏感染力。

三、就业引导“全贯穿式”工作模式探究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为应对当前应用型高校面对的就业任务,尝试在大思政背景下探究全新就业引导模式。通过生涯激励、专业培养、组织实践、精准引导、跟踪回访五项主要措施形成工作闭环,提出“全贯穿式”就业引导工作模式,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发展,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从就业部门到团委、校友会、企业、地方,贯穿教育全员力量,立足于学生发展,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61e4db2b6b23c_html_890508f1733b64be.png

图1. “全贯穿式”工作模式图解

  1. 生涯激励,播种职业理想

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建立职业理想的第一个窗口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涯规划教育都能够点燃学生投身基层、建设西部的热情。将职业生涯教育前置到新生入学阶段,增加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尽早开始规划学业、规划职业发展。

  1. 专业培养,提升职业能力

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建设人才需求,要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是培养好人才。不同于其他高校,应用型高校强调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需要,锻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激发学生就业服务意识。只有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后,才能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增强应用型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意愿。

  1. 组织实践,深入了解基层

鼓励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地方发展,就需要学生了解基层。应用型高校可以加强“校企地”三方的合作联系,就业部门协同团委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进地方基层,了解专业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发挥“校企地”联合培养优势,开展“校企地”合作专业技能竞赛,搭建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展示舞台,塑造宣传应用型毕业生高素质形象,拓展就业渠道。

  1. 精准引导,服务个性需求

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根据学生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发展意向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给予学生专业就业指导意见。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是随着成长不断递进变化的,为了更精准引导学生就业,需要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根据学生咨询需要,帮助学生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目标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滤除掉不适宜的求职目标,调整过高的职业期待,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满足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需要。

  1. 跟踪回访,建立循环模式

就业部门协同校友会,充分挖掘基层就业典型案例,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宣传,能够弥补当前基层就业宣传短板,增强学生对基层就业发展的直观感受。通过树立优秀校友形象,发挥榜样力量,号召更多应用型人才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对基层工作校友的跟踪回访还体现了高校情怀,能够传达学校对基层就业工作的关怀重视。

跟踪回访校友既可以作为“全贯穿式”就业引导工作模式的尾声,也能够成为整个工作模式循环的动力,衔接生涯激励环节,丰富职业生涯教育资源,为“全贯穿式”就业引导模式注入动力,将贯穿在大学教育不同阶段的生涯激励、专业培养、组织实践、精准引导、跟踪回访五项措施串联成闭环,形成循环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徐芳.精准扶贫战略下河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为例[J].营销界,2021(03):53-54.

[2]朱景凡,肖斌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引导工作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22):34-39.

[3]赵海军,周敏.大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J].就业与保障,2020(17):55-56.

作者简介:姜雪(1992年3月生),女,汉,山东烟台,硕士研究生,辅导员,教育科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