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物理课标 创设课堂情境------读《中考物理命题研究》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2

依据 物理课标 创设课堂情境 ------ 读《中考物理命题研究》有感

吴玉春

莆田第十七中学 福建省莆田市 351111

【摘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创设课堂情境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物理课标、创设情境,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中考命题紧紧围绕课标的宗旨,中考命题的不断改革创新,形成了“考改促课改”的局面。由“教”向“学”的转变的教学观,推动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的学习观,从而推动教师从“填鸭式”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质疑创新的各项能力。依据课程标准理念,创设课堂情境,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引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求知欲

课堂气氛、情境设置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明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跃跃欲试。这种氛围无疑是在老师的精心策划、长期培养、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产生的。例如:八年级物理中《液体蒸发》一节课中,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了一组漫画,学生看到如下情景:盛夏,房间内的电风扇虽然在转动,可是某人仍然感到闷热难耐,突然他发现墙角有两小盆水,他灵机一动,把其中一盆水泼在地上,水很快变干,他顿时感到凉爽多了。可是这时他发现另一盆水没有什么变化,他头脑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同学们看完这幅漫画,经过思考、讨论,纷纷举手向老师提出以下问题:

学生1:老师,水泼到地上后不久就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2:为什么把水泼到地上,人就感到凉爽了?

学生3:为什么盆里的水没有什么变化,而泼到地上的水却很快变干呢?

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必须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提问必须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无法完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创设课堂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设置情境--学生猜想:教师拿出一厚一薄两本书,一个大钩码和一个小钩码。教师: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哪个更重呢?教师: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桌上不同质量的物体,比如厚度不同的书、铅笔盒、书包等说说重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种类是不是有关系呢?学生思考回答: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设置情境--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将已知质量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钩码质量,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设置情境--学生交流:

师:请同学们通过直角坐标系作图的方式来处理所记录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来投影展示你们的成果,解说自己小组得到的结论。

小组1地球上,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小组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小组3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小组4地球上,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小组5质量成倍增大,重力也成倍增大。

师:你们认为哪个小组的结论更合理?

小组6每个小组用的是钩码,相同种类的物质,所以结论中要有所体现。

师: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同质量的铜块与铝块再测量重力。

设置情境--学生再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评判,正确答案就不难得出。

通过上述师生实践操作之后,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进行了拓展。通过分组实验,改变以往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设课堂情境,培养质疑创新能力

李政道教授在谈青少年成长问题时说过:“最重要的是会不会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质疑”。在鼓励学生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教师及时表扬他们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还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问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师在上八年级上册物理《颜色》一节课时,教师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到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同时发出“棒极了!”“雨后彩虹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彩色电视机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以沿平行于主光轴方向射向同一个凸秀镜,凸透镜对红光、紫光的焦距是否相同?”“吹起的肥皂泡在阳光下为什么五颜六色?”老师(激动地):大家真是太了不起了?能一下子提出这么多问题,有些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有些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补充一部分新的知识才能解释。继续保持这种可贵的好奇心,就会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将来就有望成为优秀人才。

依据课标,创设情境,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创新。例如学习声现象后,购买瓷器时轻敲瓷器,根据音调的不同判断瓷器的好坏,尝试用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学习浮力知识后,尝试用实验测量人体血液的密度,用盐水选种,尝试自选器材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比较不同液体的密度;学习光现象后,尝试自选器材制作潜望镜,万花筒和针孔照相机;学习杠杆知识后,尝试自选器材制作简易托盘天平、杆秤,学习电路初探和家庭电路知识后,尝试自选电路元件设计简单的调光灯电路和病房呼叫应急系统,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等,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小实践,小制作,小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物理而言,处处是创新之地,对学生而言,个个是创新之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敢于质疑,提升创新能力,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迪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李萍主编,中考物理命题研究蓝皮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