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8
/ 2

浅议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应对

林巧莺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学 215633

摘要:安全管理是校园工作一项最为关键内容,特别是在小学校园工作中。近些年,我国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事故种类繁多,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带来了无法在短期内消除的影响。宏观上,校园安全事故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置型校园安全事故,一类是外置型校园安全事故。前者主要是指由校园内部安全管理不当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后者是指由校园外部环境所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安全事故。由于后者会牵扯到很多社会发展层面问题,成因十分复杂,且防范与应对措施无法由学校单方面所决定,因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下面文章将基于“内置”视角,对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和事故防范与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校园安全;事故类型;防治措施

引言:多元化趋势下,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种类逐渐朝着清晰、透明、可视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各类型事故的感受也更加深刻,相应地,防范措施和手段也更为丰富。在这整个过程中,大家对“校园事故”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为透彻,认知维度得到进一步拓展。一般而言,事故类型与防范措施或策略存在着天然映射关系,若要使具体的某一项事故防范措施更为有效,就必须探寻出其对应事故产生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小学校园安全事故诱发因素探究

(一)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由“制度空白”所导致,事实上,教育部门和学校针对校园安全事故已给出明确制度依据。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在于,校园主要管理者和负责人未能按章办事、依制管理,制度落实与执行不到位,有些是失误,有些则是过错。当然,制度本身也并非“十全十美”,结构和内容也都存在不合理之处,但不是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部分校园安全事故案例来看,制度管理落实和执行不到位才是关键。显而易见的是,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集中整顿”的思路进行工作,必定不会获得理想效果。若要使制度有效性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二)硬件管理不规范

学校的基础环境设施是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法》明确规定,

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

备等”。何为“标准”?从校园安全角度去理解,是指学校要配备齐全安全设施,对重要、必要校园设施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看,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小学校园建设均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矛盾表现为,规模容量与校园设施不匹配,校园建设未能跟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节奏。

(三)岗位管理不专业

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如后勤、食堂等,大家在校园工作中是彼此依靠,相互作用的,只有在各司其职和各负其责基础上实现互帮互助,才能使学校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下去,其中就包括安全管理。结合实际,以下几类现象值得注意和反思:

第一,重教学轻安全。每年,我国各级培训部门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其培训内容往往以学科性的教学科研、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为主,较少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安全意识自然无法得到增强,应急能力自然也无法得到提升。

第二,重设置轻培训。安全管理视角下,后勤工作人员在整个校园人员队伍构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直接决定了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但在具体履行岗位职能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应岗位,却并没有做详细约束,内容体系也未建立。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绝大多数地区的小学缺乏人才培养意识,对后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人员选拔或筛选自然缺乏合理性。后勤岗位与其他岗位一样,也需要有科学的培训机制做支持,以确保后勤工作质量,以及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若学校忽视了这一群体在学校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必定会造成安全防范体系出现缺口。

二、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防治措施

(一)落实法规

防止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或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的关键,在于加强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在教育教学方面,包括《义务教育法》在内的多项法规内容要被给予充分重视,各学科教师和教务人员需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规范自身言行,树立师德。

其次在学生管理方面,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内的多项法规内容要被给予充分重视,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要能够以具体法规为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去落实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然后在服务保障方面,包括《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在内的多项法规内容要给予充分重视,学校不仅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场所,只有在认清这一基本事实基础上去提高管理认知,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二)规范化硬件管理内容

规范化硬件管理内容对于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有着重要帮助。

第一,学校主要负责人和部门从器材和设备安全使用角度出发,对建筑物、消防器材和电路、桌椅等常规教学设备等设施进行定期安检和维护,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同时,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的安全防范,预防治安案件发生,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稳定环境。

第二,学校教务部门及主要负责人能够对常规工作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如“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用具设施等理。对各类教室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如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器材室、音乐室、体育馆(篮球馆)等,确保学校日常教学工作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

(三)具体化岗位管理标准

第一,学校后勤部门需要负责学生及教师饮水和饮食卫生,主要负责人能够对食物进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制定完善、合理的监督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及时整改。特殊时期下,认真防治流行性疾病。

第二,学校各级安全管理责任人要时刻关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对自身职责履行情况有着客观、清醒地认识。发现及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看待和分析问题时能够站在全局立场进行把握,严格遵守反馈流程和规则。与此同时,有关一切“人身安全”的信息要能够被及时反馈,坚持迅速、准确、全面三项原则,努力做到不瞒报和不漏报,对任何与学生和教师安全有关的问题都要做到实事求是。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透彻,对事故危害性和影响估计不足,因此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站在“安全”视角,所谓“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是安全的教育环境,而多要使环境的安全性不断得到提升,就必须坚持由宏观到微观的事物认识原则,构建一个能够容纳所有安全事故类型的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措施。

参考文献:

[1]覃晓辉,杨为清.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肇因和防范对策——基于对海南和湖南部分小学安全管理的调查[J].学园,2015(17):19-22.

[2]平俊俊.浅析校园安全事故中的防范弱点——踩踏事故——以B小学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2(10):12+14.

[3]邱德竹. 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应对[J]. 新课程(中),2017,(08):251-252.

[4]罗庆昌. 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应对[J]. 才智,2008,(0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