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 弘扬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传承华夏文明 弘扬文化自信

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养正”课程初探

向琳

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三幼儿园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文化自信应“从娃娃抓起”。涪陵城区第三幼儿园秉承“蒙童养正、启智尚美”的办园理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育人价值,立足幼儿实际,着力构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的“养正”课程,努力培养新一代传承中国文化血脉的接班人。

一、课程源起

自2014年开园以来,三幼确立了“蒙童养正,启智尚美”的办园理念,坚持传统文化教育为办园特色。根据《指南》对各自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开园后不久,越来越多的案例反映正在使用的课程材料存在不适宜性,育人目标难以达成。2016年至今,三幼摸索探究从课程园本化到构建式园本课程的过程,力求实现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儿童全面发展。

二、课程历程

(一)课程园本化

1、纯拼盘式课程

起初,三幼从《幼儿园整合教材》《小康轩教材》《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幼儿园渗透式课程》等挑选一些活动教案,拼凑成“园本教材”。但是这种“拼盘式”的课程缺乏整体的构思和框架,对于孩子的教育价值不大。

2、借鉴拼凑式课程

2017年,幼三幼尝试搭建以“四季”为主题的课程框架。根据相关主题在书本、网络选取与之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改编。这个过程,使三幼对课程的探索由选择进入到了改编、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种课程依然无法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而且缺乏完整体系。但经过前期的探索,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教师观察、分析、了解儿童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课程意识初步萌芽。
3、主题发散式课程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农历下的天空”主题课程应运而生。课程通过搜集关于“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结合可参考的相关教材案例,形成本园主题课程。研究过程也是否定过程。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农耕生产时令指示,而涪陵处于长江上游,气候、环境和文化背景与之不融,儿童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做支撑,课程实施难度较大。

此课程构想虽然也被否定,但是让大家敏锐地捕捉到二十四节气里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其宝贵的育人价值。经过幼儿园顶层大胆构想,果断锁定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构思,而此时,党的十八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使三幼更加坚定对课程的构想。而年轻的教师们课程观、儿童观得到不断提升,能够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课程意识得到强化。

(二)构建式园本课程

1、梳理课程脉络 形成主题架构

为使课程建构更加科学合理,2018年秋期,幼儿园邀请北京劲松一幼主任张伟利来园指导,就课程脉络和主题框架进行整体梳理和搭建,并从更加专业的眼光对课程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审视。

课程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确定每个节日的核心内涵价值,深挖每个节日背后蕴含的饮食、传说、习俗、活动等内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资源与五大领域进行融合,预设月主题,生成活动方案加以实施。

2、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育人环境

环境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纲要》中也指出: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物质环境。结合课程的开展,遵循让孩子选择环境、创设环境的原则,园内环境随处可见惟妙惟肖的少数民族绘画作品,12生肖和传统节日也展现在走廊上。幼儿手工制作栩栩如生的小木鼓等系列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特色。

精神环境。园本课程渗透进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每一个环节,让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所富有的美好的情感,从德育、美育等方面熏陶着幼儿;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如春雨默默滋润着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颗生长的种子。


  1. 文化润泽课程 预设捕捉生成

在综合考虑《纲要》《指南》对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期待的基础上,课题组遴选和提炼每个节日里不同的文化要素作为教育的侧重点,拟定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的课程主题。活动真正做到了从节日内涵“取意”,从幼儿需要兴趣“创意”。

以9月“中秋节”主题活动为例。作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中华文明繁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秋节又称“月亮节”、“团圆节”,它代表着团圆、吉祥。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等民俗。通过书籍、网络搜集了大量关于中秋节的文化元素及相关信息,结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认知水平,确定了不同的课程主题。

小班主题——《月饼圆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中秋“吃月饼”的传统习俗为切入点,确定了本月教学活动主题《月饼圆圆》。因小班段的幼儿对食物感兴趣,我们就让幼儿从吃出发,围绕“月饼”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如:音乐活动“月饼之歌”、社会活动“分月饼”、语言活动“月亮的味道”、美术活动“多彩的月饼”等,让孩子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一个“好吃”的中秋节,进而增强幼儿对中秋节的认知和喜爱。

中班主题——《我和月亮做朋友》。中班孩子们通过《月饼圆圆》的主题活动,对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有了初步感知和了解。结合前期经验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抓住“中秋赏月”这个习俗点进行扩展、延伸,开展《我和月亮做游戏》的主题活动。将通过“了解中秋习俗”、“认识月亮”、“我和月亮做游戏”三个板块,让孩子们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秋习俗,认识月亮,感受和月亮一起做游戏的快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中秋佳节花好月圆的美好寓意,加深幼儿对中秋传统节日的认识,提高对中秋传统文化的兴趣。

大班主题——《月亮的秘密》。大班孩子具备了更强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经历了《月饼圆圆》和《我和月亮做游戏》两个主题活动,已经对中秋节的文化习俗有了相应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根据大班段孩子好奇、爱探索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月亮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通过语言活动“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充满幻想的文学特点,感受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科学活动“月亮变变变”让孩子了解月相的科学知识;通过“神舟飞船”、“小小宇航员”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感受科技的进步与神奇,激发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孩子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和担当意识。

课程渗透进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每一个环节,让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传统文化所富有的美好的情感,从德育、美育等方面熏陶着幼儿;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如春雨默默滋润着孩子的心田,种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4、拓宽课程外延 彰显文化魅力

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家长资源的挖掘利用。在课程开展初期,以家委会、家长学校培训等形式,向家长讲述我们的课程起源,介绍课程建构,传递课程理念和育人方向,达成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共识。以此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开展与实施,争取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次前期资料的收集,每一次和孩子的探讨,每一次活动的分享,家长无一不参与其中,陪伴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参与,一起感受,一起成长。家园双方的合力教育,也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孩子发展,育人目标的实现。

5、透显“养正”精髓 升华家国情怀

基于传统节日的幼儿园亲子活动可以将节日教育和生命、生活、人文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的主题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为此,课题组根据对各个节日的背景分析和理解,开发和整合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资源,设计了体验式、带动式、合作式、庆祝式等多种形式的亲子节日活动,融节日教育、家教指导、娱乐活动为一体,让教师、家长和幼儿三方近距离互动,在节日的氛围中进行情感沟通,给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带来振动和触碰,进一步密切家园情、师幼情、亲子情、家国情。

如清明节,结合“踏青郊游”的节日习俗,确定以“享阳光温暖,品大自然味道”为主题的合作式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去感受春天气息,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通过共同合作,达成节日的教育价值。端午节,开展带动式的亲子节日活动,由教师和家委会成员一起周全商议,精心策划,让家长入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做香囊、划龙舟,带动幼儿感受和体验节日文化。重阳节,开展体验式的亲子节日活动。由老师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和策划活动内容,在节日当天邀请祖辈家长前来参与体验,孩子们通过给爷爷奶奶捶背、洗脚,表演、制作重阳糕等形式,体验感恩、回馈的快乐,家长们也体验孩子的成长和孝道。春节,开展庆祝式的亲子节日活动。以“十二生肖闹翻天,欢天喜地迎新年”为主题,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策划和准备,开展亲子运动会。根据春节习俗,设计了挂灯笼、灌香肠、运年货、贴福字、转好运等运动游戏项目,让孩子和家长在欢乐的游戏比赛中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升华爱国情思,涵养家国情怀。


  1. 关于课程

2020年12月,《传承与发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系列丛书正式交付北京教育出版社。其中包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多个传统节日和传统工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文化等八个月主题,涵盖了五大领域共550个活动案例。

基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的“养正”课程的初探与实践,完全立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努力从学前教育层面落实习总书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八字育人观。教师专业成长速度加快、成熟期缩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个性得到张扬。课程的实施,让幼儿得到爱国、诚信、尊老、爱幼、谦让、团结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浸润,更加自觉、自主、自在、自省、自知,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逐渐形成,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