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升教师师德新高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提升教师师德新高度

袁园 休宁县海阳第二小学 安徽 休宁 245400

摘 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继续传承和发扬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大爱和无私奉献,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品行、修养和素质,在新时代塑造教师师德新形象。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师德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立志“穷到要饭也要办教育”,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默默奉献终身,他是人民教师终身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不断传承和发扬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大爱和无私奉献,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品行、修养和素质,在新时代塑造教师师德新形象。
一、 师德之“爱满天下”对学生大爱

陶行知奉行的一句格言是“爱满天下”,所以他对待孩子们是充满了慈父般的祥爱。他用爱创办了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栋梁。因此,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大爱,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用爱心、耐心、细心对待学生,多亲近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赞美学生和赏识学生。特别是再对待个别“问题学生”时要静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选择鼓励和支持,切忌动怒动暴。教师之爱是师德之魂,让学生从小能在爱的阳光下沐浴成长。

二、 师德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对工作献身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的无私奉献、追求真理、开拓探索的崇高师德为教师树立了楷模,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和学习。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私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的真实写照,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勉励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有坚定的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为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怎能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呢?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教育法则法规,坚持教学原则,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正如泰戈尔所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就让我从事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绿荫的。”

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是平凡而神圣的,如果把它当作是为个人谋福利的,那一定不会成功的。目前,教育局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一直没有松懈,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强化师德教育,促进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树立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书育人的目标和标准。他强调:“真理是老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是绝对不能做教师的”。陶先生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陶晓光时就说这样的话“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总之,追求真理做人,不可丝毫妥协”。所以我们要学习陶先生求真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追求真理,不虚作假,为培养真人的作风,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教育的每个角落,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


(三)“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开拓探索

“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是陶行知曾写的一首诗中的语句,表现出陶先生开拓探索的精神。他一生中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勇敢的探索和创新,陶先生的这种精神一直引领着我们。当面对新的挑战时,教师需要培养创新意识,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自信从容地应对,才能站稳三尺讲台面对汲汲如渴的学生。

三、 师德之“穷到要饭也要办教育”对社会负责

陶行知深知“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陶行知先生这样矢志不渝的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这样高尚的职业信念值得我们崇拜和学习。

四、师德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自身要求

学习使人进步,善于学习才能懂得更多的知识,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陶先生倡导的“每天四问”,用学识使自己进步,用实际行动教导学生,成为有高尚师德风貌的教师。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我们的信条》中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这句话表述了教育的道德责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与时俱进,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平时教师该如何学习呢?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助于提升专业知识。其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丰富课堂形式,促进学生发展。然后向同行学习经验,例如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帮助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然后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跨学科素养才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学习人生之理,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的师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师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全人格。所以,每个教师肩上都担负着光荣与艰巨的使命,教师的“学而不厌”必不可少。

“每天四问”

陶行知提出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们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进行一切的活动,所以身体健康很重要,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学问是我们前进的基石,有学问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对社会做贡献。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因为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学习。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道德是做人的基础。陶先生“每天四问”的思想,可见对于提高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从中汲取养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面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做一名有高尚师德的人民教师而努力。
(三)“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陶行知常常提到的一点,在他的著作中还会有“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信信人”等词都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模范的对象,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品质、思想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对其一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塑造优质的形象,用丰富的知识、得体的举止行为、恰当的言辞、高尚的品德等时时处处为学生树榜样,做学生心中高尚的老师,称职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吸取了中外教育思想的精髓,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教师在当下的生活情境中受到直观的启发,使教师的素养得到了良好的熏陶,从而达到师德学习的目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和论述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陶研活动中使师德建设达达到新高度,为师德建设和教育的发展铺出新历程。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陶行知著,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周德藩.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袁园,安徽黄山人,1989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美术教育专业,二级教师,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海阳第二小学。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