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测定不同形状玻璃折射率实验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对测定不同形状玻璃折射率实验的探究

胡羿茗 庞礼军 *

贵州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是高中教材的一个实验。利用激光笔对“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进行改进,既有利于实验光路图的展示讲解,又便于实验时对光路的确定。在常规学生实验时,可以用“插针法”测量光的折射率。改进后的实验实用合理,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减小了实验误差。

关键词:光;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探究

1、光学基本知识点

插针法:插针法顾名思义就是将针插到某个位置,主要应用于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将针插到挡住玻璃折射后光线的位置,通过测量角度确定光的折射率。

2、实验步骤

2.1实验器材

玻璃砖、钢直尺、大头针、量角器或圆规、红外线灯、图钉、白纸。

2.2实验步骤

(1)把白纸用图钉钉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d作为玻璃砖的上界面,画一条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并过O点画出界面ad的法线NN1

(3)把长方形的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他的一个长边与ad跟严格对齐,并画出玻璃砖的另一个长边bc.。

(4)在AO线段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

(5)在玻璃砖的ad一侧再插上大头针P3,调整眼睛观察的视线,要使P3恰好能挡住P1P2在玻璃中的虚像。

(6)用同样的方法在玻璃砖的bc一侧再插上大头针P4,使P4能同时挡住P3本身和P1P2的虚像。

(7)记下P3、P4的位置,移去玻璃砖和大头针。过P3、P4引直线O1B与bc交于O1点,连接OO1,OO1就是入射光线AO在玻璃砖内的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角θ1=∠AON,折射角θ2=∠O1ON1

(8)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录在表格里。

(9)改变入射角θ1,重复上述步骤。记录5组数据,求出几次实验中测得的628208b98064b_html_5370d34c7ce04e78.gif 的平均值,就是玻璃的折射率。

画出光的折射路径如图1-图6并用量角器测量出角度。

628208b98064b_html_8625bc26abfa43c9.jpg628208b98064b_html_fb61cc5b42713c66.jpg628208b98064b_html_581e0937d31ffe1b.jpg

图1 图2 图3

628208b98064b_html_513b9fe939572af3.jpg628208b98064b_html_a1cc21ec38db5565.jpg628208b98064b_html_8212ce52a789c273.jpg

图4 图5 图6

2.3实验数据

根据公式n=628208b98064b_html_14b2b59bd73dc149.gif 计算相应的折射率:将数据填入表1

实验组

入射角

折射角

sinθ1

sinθ2

折射率

1

63

30

0.89

0.5

1.78

2

70

38

0.9

0.61

1.48

3

64

36

0.89

0.59

1.51

表1

2.4误差分析

本实验对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测量光在玻璃中的折射角θ的误差.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1]: 

(1)选用宽度较大的玻璃砖,宜在5cm以上; 

(2)入射角应在15°~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两条线时,尽量准确地与玻璃砖的两个平行的折射面重合。这样,两交点才能与光线的实际入射点较好地相符,否则将使画出的玻璃中折射光路与实际情况严重偏离; 

(4)大头针的位置应靠近玻璃砖,最好由两人同时分别由端观察校正插针的位置; 

(5)为避免由于测量入射角、折射角所造成的误差,以及由于多次查数学用表所带来的麻烦,我们还可以用取不同的入射角时计算值来证明了折射定律的成立,同时又方便地求出了玻璃的折射率;

3、总结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理的理解。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通过多次实验测量光在不同形状玻璃中的折射率,得出光在玻璃的折射率大概范围是1.2-1.7。查阅资料后,发现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大概是1.5,因此本次实验基本能够验证光的折射率。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4.


作者简介:

Shape1 通讯作者:庞礼军(1973-),男,贵州贵阳人,教授,研究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简介:胡羿茗(1997-),男,湖南长沙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