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9
/ 2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李小燕

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中心校,四川乐山 614600

语文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传承文化都有重要作用,现代语文教育既要体现学科的工具性也要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利于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基于此,本研究简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思路,旨在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引 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育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而语文学科在文化教育方面确实存在很大优势,要求学科教师能够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教育素材,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

  1. 立足教材,增加文化认同

对教材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为教育目标落实提供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比较丰富,包括古诗词、神话故事、文言文等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些素材给传统文化教育设施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求教师可以根植于教材寻找文化育人的突破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鉴赏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1]。例如,古诗教学《秋思》的课时教学活动中,首先,引入“乡愁”这一话题,让学生围绕核心话题阅读故事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针对性鉴赏和话题相关的古诗素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举头望明月”等,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出课题。然后,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基于自己对古诗内容的揣摩去挑战朗读节奏,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之后,创设多媒体情境,配合民族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乡愁氛围,鼓励学生再读古诗,推进深度鉴赏阅读。最后,以“思乡”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对比鉴赏活动,师生共同搜集古今诗人、作家在思想情感表达方面的作品并展开对比阅读,引导分析双方在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特点、写作构思等方面的异同点,突出传统文化特色。

2.优化过程,扩展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塑造个人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十分重要,要求我们能够立足传统文化渗透的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例如指导学生阅读《将相和》时,首先,我们可以寻找关键字眼,以“和”字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和”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鼓励学生探讨学习和全面互动。接着,汇总与“和”字有关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为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蓄力。之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文本内容。最后,组织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活动,在角色体验中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故事的核心思想,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展开合理评价,提出文化教育评价标准,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3.合理拓展,提升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涵盖的要素比较多,包括个人的文化品质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教材内容有限,在文化教育方面能够提供给我们的素材支持也有限,因此要求我们在选择文化教育角度和素材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教材,还要拓展到课外,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文化教育实践阵地,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民族文化自信建立奠定基础[2]。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基于课内教学内容拓展文化教育范围,比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扩大传统文化教育范围。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教学中,立足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询问学生自己名字的汉字组成以及汉语含义,以此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之后,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汉字文化有关的材料,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汉字的神奇之处,如开展“编写字谜、查找歇后语和谐音字、了解汉字的起源”等活动。以汉字起源为例,通过介绍“仓颉造字”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史。最后,给学生布置课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下搜集书法作品,感悟汉字文化的魅力,主动学习书法,增强其文化认同感。

4.创新评价,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就是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教学评价是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基于教学评价的多元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要积极评价文化教育成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教育,体现全新的教学评价角度,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文化鉴别与传承过程[3]。比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可以着重注意如下三方面:第一,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需求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比如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组织模式开展诗词大赛活动,让学生参与闯关环节,比如老师描绘诗词画面,学生猜诗句。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合理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审美观念发展,培养学生善于积累文化学习素材的好习惯,深化学生的文化审美体验,比如组织“寻找传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古建筑等,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民俗的辩证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的辩证观念,在文化理解与传承过程中自掘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从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角度给学生提出传统文化学习的合理建议。

结束语:

综上,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需求迫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也是应新课改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举措。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化教育策略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要“适度”,讲求方法和策略,让文化育人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敬东.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11):1.

[2]鲁有福.小学语文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美教育论析[J].内蒙古教育,2019(26):96-98.

[3]王永花.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2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