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闽南手工艺融入到幼儿活动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6
/ 2

将闽南手工艺融入到幼儿活动中

郑可微

厦门思明实验幼儿园 351000



摘要:竹编是闽南传统的手工艺,古老而悠久。开展竹编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心准备材料,精心选择内容,创设竹编艺术环境,让孩子接受、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规则,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手工艺;幼儿活动;闽南

一、创设竹编艺术环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激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竹编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平时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作为老师应首先就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竹编艺术环境,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为幼儿提供感受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激发幼儿对竹编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在班级的走廊转角设置了一个“竹器社”区角,区角以竹屋为整体框架,垂挂红笼及以竹箩筐为底手写大字“竹器社”不仅让这个竹屋呈现闽南特色,同时突显该区角的主题。该区域既是一个“大操作台”又是一个“大展示台”,它随着园本活动的不断推进而丰富、更替,让幼儿不仅在活动中与闽南“竹器”由此引发的相关事物相接触,而且在区角活动、自由活动等时间都能有效地得到闽南文体的浸染。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竹编用品,如竹椅、竹席、竹桌等,让幼儿欣赏各种编织精美的编织物,充分感受竹编艺术品的魅力,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幼儿编织的兴趣。另外,在走廊的天花板上我们悬挂家长与幼儿装饰的竹制品,体现浓浓的亲子情。

二、细心准备材料,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规则

虽然我们开展的是竹编活动,但竹子对于幼儿来说,比较危险,因此,我们选择包装带作为编织材料,既安全,又软硬适中接近竹篾,非常适合孩子编织。

竹编的技能很多,但对于4~6岁的幼儿来说确实很难,因此,我们重点让幼儿学习“十字编”法编织各种物品,在材料的准备上细心琢磨、准备。比如,小班时我请竹编师傅帮忙制作了许多竹圈及短编织带,让幼儿初步学习“十字编”一上一下的编织方法。中班上学期让幼儿学习绕编时,我还是利用这个竹圈,但准备了一条比较长的编织带让幼儿学习绕编,为避免幼儿拉动编织带乱了,我细心地将每条编织带一头剪成圆形,画上眼睛、嘴巴,当作小蛇的头,另一头剪成三角形,做小蛇的尾巴,避免因材料太长,幼儿头尾不分,同时,在编织带上,我按顺序写上数字,使幼儿在拉动编织带时按顺序拉,以免带子太长拉乱了。中班下学期,我又请竹编师傅为孩子们制作了15厘米宽的小竹圈,6厘米宽的红色编织带及3厘米宽黄色编织带,色彩分明,这样编出来的竹箩精致、好看。学习编织畚箕时,竹编师傅帮孩子们制作了畚箕形状的小竹圈,到了大班下学期时,孩子们的编织技巧已很成熟,我为他们准备短、宽及长、细两种编织带,让他们抛开模具编织竹篮。

竹编活动因其材料多样如长长、短短的编织带,竹圈,剪刀等,特别是编织带需要的量多,如果操作习惯不好,往往地上、桌上到处都是编织带。因此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制定活动规则,比如要求幼儿使用编织带时用一条取一条,掉在桌上、桌上及时放回篮子里,剪下的线头、废纸及时清理,保持桌面整齐,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同时我们还要求幼儿活动时有始有终,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直到完成作品等。这样长期坚持执行,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循序渐进开展竹编活动,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1.竹编活动是一个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的手工活动,而且按照传统的编织方法,幼儿根本无法掌握,那么该设计哪些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并获得成功的愉悦感的活动方案呢?这是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引导幼儿开展编织活动。小班:(1)欣赏各种竹制品。(2)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及竹制品的制作过程。(3)请竹编师傅入园,现场编织,了解编织工具及几种常见的编织技巧。(4)参观竹制品店。(5)玩竹篾条—扎竹圈—竹圈组合成各种图案。(6)初步学习“十字编”法,了解“十字编”的规律。中班:(1)编竹垫(四个活动):竹蛇娃娃绕绕、竹蛇娃娃钻钻、竹蛇娃娃扭扭、竹垫真漂亮,重点学习绕编。(2)编竹箩(五个活动):竹箩真有趣—大家来起底—箩底变金鱼—巧手学行编—收编真开心,练习“十字编”,编织半成品物。大班:(1)编畚箕、扎扫把(五个活动):起底—行编—收编—缠绕手柄—扎扫把,熟练掌握“十字编”法。(2)编竹篮(五个活动):四角竹篮(掌握篮底的编织方法、扎细铁丝)—竹席(掌握篮底及收编方法)—竹船(学习编织篮底和收编、扎细铁丝)—编织竹篮(两个活动),让幼儿体验编织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在竹编活动中,需要幼儿合作的地方很多,比如:竹箩、畚箕、竹篮的起底,必须两个孩子配合才能完成,同时我发现许多幼儿对手工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不能够大胆动手。针对这些问题,我灵活使用两两互助进行搭配,如“畚箕起底”时,可以让两个幼儿合作协助进行操作。例如小雅、婷婷、小淑、美美等女孩子搭配恒恒、霖霖、小翔、创创男孩子合作协助。女孩子编织,男孩子双手按包装绳及竹圈,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起底任务。在“扎扫把”活动中,因为“扎”的技能全班幼儿都会了,我就让他们自由选择,两两合作,两个幼儿一起将包装带子整理成一小捆,再一个幼儿握紧带子,另一个幼儿将带子用细铁线扎好,这样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本领。他们友好合作,让我感受到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让孩子学到技能技巧,而且让孩子们相处得更加融洽友好,合作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四、以幼儿为主体,因人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在活动中,我很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并相对于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及时地给予帮助,并注意操作的层层递进,一点点增加难度。对于昕昕、陈也、柔柔、枫桦等活泼的孩子,我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先自己试着编一编,肯定能编出来的。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慢慢去体验、去探究、去发现,给孩子充足的尝试动手的机会。针对一些内向的幼儿如翔翔、鹏辉、乐乐等,我主动和他们一起进行编织活动,鼓励他们多动手,让孩子敞开心扉、合作协助,逐渐从简单的物体过渡到复杂的物体。至于那些对编织活动不特别感兴趣的幼儿,则多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还请来有编织特长的家长手把手给幼儿传授编织方法,让每一名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幼儿心理发展的差异所决定的。在幼儿编织过程中,我细心地发现每一位幼儿的点滴进步,常鼓励他们“你编得真不错”,“你真厉害”,“太好了”或竖竖大姆指,给他们一个拥抱,亲亲他们的小脸等。另外我还通过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孩子得到满足,受到激励,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我还鼓励幼儿回家当小老师教教爸爸妈妈,增加亲子感情。

随着竹编活动的进行,孩子们的编织技巧越来越娴熟,一件一件漂亮的作品从孩子们指间流出,孩子们感受了竹编的乐趣,不仅让自己的小手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挖掘出了自己更大的潜力,看到了更强的自我,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这种良好的心态能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发展,而作为老师,没有比看到这一点更让人感到欣慰的了。

参考文献

[1]张群.将民间手工艺引入幼儿园手工课程的意义、原则与途径[J].湘潭,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