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认知对个体金融行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3

金融认知对个体金融行为的影响

陈萍

摘要:在中国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认知对于社会个体的金融行为和决策,对于社会家庭的金融消费和资产配置的作用均日益显著,本文对金融认知和个体及其家庭的金融行为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期望通过对普惠金融提高社会金融福利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知识 金融认知 金融行为 影响因素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金融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日益融合, 金融市场环境日趋复杂, 据金融知识问卷和社会金融消费数据等调查表明,中国居民金融知识普遍较低,尤其在风险意识方面更为缺乏。通过分析金融知识和金融认知影响个体作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在中国金融信息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金融认知及影响因素

个体掌握金融常识、了解金融基本概念并主观对相关联的知识搜集、整理和应用从而作出决策即对金融知识的认知能力或金融认知。

金融认知反映了个体金融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个体对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运用能够使其为达到终生财务保障的能力和个体指导自身的金融行为进行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能力。金融认知水平越高,个体越有可能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作出理性的金融行为,越有可能对其自身的财务规划和财富积累以及负债和养老等事项做出最优的理性决策【1】。

一般认为,基本的金融知识包含对利率的认识、对风险与收益知识的认识、对金融风险和金融产品的认识以及对通货膨胀知识的理解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等系列金融市场中的基础概念的了解和掌握。金融认知通常包括存款利息的计算技能、利率计算中单利和复利的计算技能,以及对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认知及相应对金融市场交易规则的把握。

影响获取金融知识和提升金融认知的因素根据获取金融知识因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结果,一般认为人口社会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年龄:有研究表明,认知能力在青年阶段对家庭参与金融市场与资产配置的影响要显著大于中年段,并且,随着个体年龄不断增长,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知识面更广,并更有可能接触金融知识,年龄的增长对于个体学习所需求金融知识的意愿和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其金融认知。金融认知在个体不断应用和进行金融决策的结果给予个体更多的正向反馈,因此,金融认知通常会随着个体年龄增长而增强或者保持不变,基本上不会呈下降趋势。

受教育程度:通常认为,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其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辨识能力以及对信息加工和整理的能力均高于受教育程度一般的个体,因此,可以认为,其金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运用的能力相应较高。经实证分析表明,高中学历的个体的金融认知低于大学及以上学历者。

婚姻状况:对于家庭资产配置规划的影响中,由于已婚的家庭面临更多的家庭消费项目,已婚家庭的社会关系相较未婚家庭通常更为复杂。同时,在中国,一般的家庭传统文化观念对于婚姻中房产的需求比未婚状态更为迫切,因此,已婚状态的个体和家庭为了家庭收入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加有动力了解金融知识以期合理安排家庭资产规划。

家庭收入:家庭收入与家庭资产是家庭社会地位的反映, 社会资本体现家庭社会关系和交往能力, 社会地位作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个体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并且,一般认为,如果家庭人脉关系越广,家庭的社会地位越高,居民越容易获得有效信息和帮助。社会地位还有助于个体金融知识的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个体的金融认知能力可以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反馈,从而正向提升个体的金融认知。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对个体金融认知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个体的金融认知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这可能与社会互动,以及个体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均有紧密联系。

获取途径:调查表明,城镇户口的居民金融知识也高于农村户口,这也符合社会现实,农村居民缺乏像城镇居民拥有更多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和接触金融学习的机会。

二、个体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本的个体金融行为包括融资决策,信贷选择,金融消费和家庭资产配置决策。在此,通常认为个人在决定其自身和家庭金融行为时,由于目标和利益一致,个人与家庭采取的金融行为也保持一致,基于此,对于个人及其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厘清金融知识和认知与个体及其家庭金融行为之间关系的关键环节。

通常认为,融资决策,融资意愿和融资途径相关联,信贷选择是融资这种金融行为最重要的决策,影响个体及其家庭金融行为的因素包括金融排斥,社会互动,风险态度。

研究金融排斥与社会互动对个体家庭的金融行为及其资产配置决策影响的结果发现, 金融排斥能够降低家庭产生金融行为并降低资产配置,对于受金融排斥的家庭, 社会互动则通过内生互动对个体及其家庭的金融行为和对风险资产的配置产生显著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家庭金融行为的负向作用,金融排斥是否产生影响,与家庭的财富水平及风险态度等其他特征相关。而对于不存在金融排斥的家庭的金融行为,负面影响的主导则是情景互动。因此,消除金融排斥有利于发挥社会互动, 提高个体及其家庭金融参与的金融行为【5】。

金融认知能力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和持有风险资产占比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显著抑制家庭参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并且,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和持有风险资产占比的促进作用,线上社会互动显著大于线下社会互动,同时对其有挤出效应,而线下社会互动对家庭参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持有民间借出资产占比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线上社会互动,这可能与金融知识及其获取途径相关。 

三.金融认知对个体金融行为的影响

(1)金融认知影响个体及其家庭的信贷行为

信贷约束在我国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都普遍存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高金融认知水平可以提升家庭信贷的正规渠道需求,同时起到促进家庭积极申请贷款的作用,金融认知水平与家庭正规信贷可得性呈现正相关,与家庭可在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也呈现正相关,对于家庭信贷约束起到缓解作用。

从户口角度来看,在中国,目前农村教育资源条件与城镇地区相比较为匮乏,因此金融知识的获取更为有限,农村居民竞争力也相对较弱。农村技能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因此,一般认为农村个体的金融认知相应低于城市个体的水平,农村个体的研究结果证实,金融认知从多方面影响农村个体的融资需求及融资行为。增强金融认知可以帮助农村个体了解农村金融政策和贷款服务程序, 提升农村个体在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意愿和进行正规融资的需求。金融认知水平提高还能减少农村个体对金融机构的认知偏差, 在享受金融服务中遇到的障碍也会降低。在把握不同信贷业务及金融产品特点时, 金融认知降低了农村个体在融资决策时的时间成本, 进而提高农村个体金融参与意识和实施金融行为【3】。

(2)金融认知对个体及其家庭金融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

经实证研究,如果个体缺乏对金融基本知识,不具备相应的财务计算能力,将导致其对资产配置做出次优决策决策,反之,个人提升金融知识,则会降低其信息搜集和分析的成本,从而提高其参与包括股票投资在内的金融风险市场的积极性,金融消费者凭借金融知识可以充分识别投资机会,其投资收益率也会取得正向的影响。在对金融知识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家庭,越愿意将资产配置到股票等风险资产上,并对财富积累产生积极影响,这一效应在农村地区及低教育水平家庭中表现更加显著。

金融认知与风险态度和个体选择金融资产(股票)投资之间的关系具有稳定性。运用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金融调查数据,对金融认知与个体股票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具备金融知识的个体,其风险态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显著大于没有金融知识的个体,但与股票投资占金融资产比重之间存在显著的倒 U 型关系。可能的原因是个体金融资产的选择范围及组合品种随着金融认知的提升得到拓展,从而使其股票配置比重有所下降。个体金融认知水平越高,股市参与度,股票资产占比的变化越大,其风险态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因此越大。在评价金融认知的效果上,对于个体风险偏好之外,重点考察金融知识对投资者最优决策的影响,结论是金融认知促进其审视自身风险偏好,做出适合的投资选择,提高了居民参与风险资产的比重,也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致性,对居民投资股票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作出最优投资决策。【4】。

(3)金融认知对个体及其家庭资产及资产配置的影响

如果将家庭资产分为房产,土地,耐用品和农机设备以及金融资产和应收账款,居民家庭各项资产,家庭户主的金融认知能力与其家庭的总资产,净资产和房产以及家庭的应收帐款呈现正相关,与其家庭金融资产关系亦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认知可以令个体作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并能从中获取收益。

研究表明,农村个体的风险意识,金融知识,金融认知均低于城镇个体,而农村家庭所拥有的房产、净资产及总资产会显著低于城镇家庭。教育条件的限制也导致农村个体整体的家庭的各项资产都较城镇居民更少,金融知识的局限,金融认知水平下降导致对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净资产及总资产具削弱作用。同时,经济条件和金融知识的限制也导致农村个体的金融资产,特别是风险性金融资产也显著地低于城镇居民。

随着金融认知水平的提高和个体及其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实践积累,拥有更高水平的金融技能更有可能合理利用各种金融资讯和知识,作出更优的金融决策,在金融市场上使其决策投资获利并促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环。同时,金融认知越高的个体,不管是在工作薪酬还是金融投资都更具优势,从而有助于总体提高其家庭所拥有的净资产及总资产。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金融认知对房产、净资产和总资产的影响大于金融认知对金融资产的影响。

而且,对于一旦拥有一定金融知识的群体,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金融知识的利用会更加熟练和准确,从而使得金融认知水平不断增加,对中老年组的各项家庭资产的分析中,验证得到金融认知对其家庭财产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

结论是,在考察金融认知对家庭资产的影响中,金融知识和金融认知对所有家庭资产项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金融认知对所有家庭资产项的影响都要比金融知识更大,在促进家庭资产增加方面,对金融认知的应用更为重要,提高金融认知是提高家庭资产的最关键的因素【1】。

( 4)金融认知对个体及其家庭参与金融市场行为的影响

金融认知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和持有风险资产占比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对家庭参与非正规金融市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线上社会互动对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和持有风险资产占比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线下社会互动,并对线下社会互动有挤出效应。线下社会互动对家庭参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和持有民间借出资产占比的促进作用要显著大于线上社会互动【2】。

综合以上各实证研究,结论与普遍认同的金融知识和金融认知的因素影响金融行为的结论相一致,说明金融知识与金融认知对个体作出理性的融资决策,金融消费决策和合理配置家庭资产的金融决策等金融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四、总结语

当前的中国经济社会中,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居民家庭可投资资产持续增长,家庭财富管理问题日益严峻。伴随着通货膨胀和中国房产市场的持续升值,中国居民的贫富差距变化带来富裕家庭的“财富焦虑”,对通过金融投资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居民金融知识不足,无法辨别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劣。随着中国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个体在享受互联网金融便捷服务的同时,面对种类繁多的金融投资产品难以判断其合法合规性,资管产品刚性对付打破将加剧因此遭受损失事件的发生,这不仅使中国金融秩序稳定面临挑战,更对社会进步与安定带来威胁。

提高社会个体金融认知,加强对其投资选择的金融教育,强调个体通过匹配自身的风险偏好,合理配置家庭资产,引导其对金融风险的正确认识,积极参与家庭风险资产长期规划,均衡配置资产。尤其对老年阶段的个体,利用金融知识指导其凭借其之前拥有的金融资产参与金融市场的实践,不断获利,通过金融收益达到不断提高家庭总资产,还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因此,加大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开展差异化的教育培训,尤其注重对农村及青年群体的培养教育,有效提高其管理个人资产的能力,修正个体金融行为偏差,提高其客观理性决策能力并不断优化家庭资产配置,提高社会个体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从而提振市场活力,提高家庭金融福利和实现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和全社会的进步。

作者简介:陈萍;院校院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 金融学;芝田(瑞士)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姿,罗荷花. 金融素养对居民家庭资产的影响研究[J].金融观察,2019(9):60-68

【2】杨虹,张柯. 认知能力、社会互动方式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J].金融论坛2021(02):70-80

【3】何雪雯,张永辉,朱文璠,刘军华.社会资本和金融认知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J]. 北 方 园 艺,2019(06):179-186.

【4】贾宪军, 王爱萍, 胡海峰.金融教育投入与家庭投资行为 ——基于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消费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金融论坛 ,2019(12):27-37

【5】孙武军,林惠敏.  金融排斥、社会互动和家庭资产配置[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0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