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启蒙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5
/ 2

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启蒙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探索

雷春运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启蒙教育做出明确指示,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绘制职业未来发展蓝图新的逻辑基点,但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在当前教育缺位的问题突出,为了推动职业启蒙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摸索一条职业学校与中小学联合建立职业启蒙教育路径尤为重要。

1 启蒙中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职业意识启蒙的重要阶段。中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有利于学生将学业课程与未来的职业选择相联系,在培养学生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动力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发布《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将社会科学实践课程与其他基础学科同等对待。其中职业体验是社会科学实践的重要方式,而职业体验的核心便是职业启蒙。

2 理论分析

泰德曼职业发展理论中将11-13岁的中学生的职业探究意识定位为第一阶段即自我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了解职业的兴趣,初步建立职业梦想。第二阶段(14-16岁)为职业认知阶段,强调学生应该认知职业价值、职业环境、职业道德等。第三阶段(17-18岁)为整合认知阶段,学生获得职业选择和对职业问题具有初步的决策能力。

3 启蒙中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问题

国际上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早,有成熟的培养体系。职业启蒙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将学业知识与职业相联系。通过在不同教育阶段加深学生职业意识,从认知到探索,将职业教育融入课程学习。在课外实践当中,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加强职业认知,清晰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培养符合职业发展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方敏在《国外职业生涯教育与我国国民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文中向读者展示不同国家在启蒙学生职业意识,增强职业探索能力的成功经验。其中德国,双轨制是德国职业启蒙教育的特色。学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以及企业学徒制教育,为日后通往就业岗位奠定结实基础。

我国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新世纪后,大批专家逐渐关注中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状况,但对中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研究热情不足。中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在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下的中学生一心投入学科知识当中,在分数为上的学习氛围中未能思考与“职业”相关的问题,参与“职业”相关的话题当中。在传统思维当中,只有学习能力不佳,分数低的同学才需要早早思考职业问题。只有分数考取不上高中的同学才到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学习。由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学生进入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后自暴自弃,对专业采取应付式学习态度,对职业发展不关心,真正面对就业时倍感茫然。2014年教育部面向中学生展开职业兴趣与意向调查,调查显示,只有11.4%的城市学生与7.1%的县城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与意向,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与意向缺乏认识。职业意识教育的缺失降低学生专业选择慎重度,职业忠诚度。职业意识教育与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息息相关的,国民教育培养的学生将通往不同的职业发挥各自所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单薄的职业启蒙教育现状与高质量培养社会技能人才目标不符。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特别是中学生职业启蒙较教育势在必行。

4 启蒙职业意识教育的具体实践

云南大学张满堂教授提及到:职业意识由多种意识种类组成,主要包括团队目标、团队竞争、责任、自信、规则、角色定位等,在培养和发展个体职业意识教育,应该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尽早培养。做好启蒙职业教育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职业,形成职业的基本概念。在实践中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好启蒙职业意识教育工作。

4.1 中职学校开展中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优势

启蒙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目标可突破单学科教学,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打破单个学科或单个职业启蒙学生职业意识。将跨学科融合的理念运用到启蒙职业教育当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多样化职业意识与职业评估,提升整体启蒙职业教育质量。

2019年国务院发布《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突出了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有相对优势。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当地企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深度的产业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方式,与企业培养协同培养掌握职业技术的岗位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是基础教育阶段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前沿教学机构,对于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要求变化、人才发展需求有深刻的研究与认知。对于职业启蒙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中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协同开展中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双赢的局面。


4.2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下的第二课堂

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职业启蒙教育联合营销、会计、商务、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开展跨学科统筹教学,融合营销、会计、商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激活学生的经营思维,启蒙职业意识。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指的是打破学科界限,进行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教研或教育活动。跨学科教育理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多在大学培养机制中引入跨学科教育理念,鲜少在中学教育中引入跨学科教育理念。在启蒙初中生的职业意识的教育过程,引入跨学科教育理念,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职业的纵深理解。与传统教育学科不同,跨学科关注的是嵌入实践情境之内的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不是任何知识模块内部的细节。1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启蒙学生的职业意识,要求学生了解岗位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不是单个学科教学能够满足的。引入跨学科教育理念,能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的多样性,互动性,最终通过实践检验技能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4.3具体实践案例

广州市财经商贸学校在四中开展的“职业启蒙-跳蚤市场”,是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职业启蒙课题组在中学的一次有力实践。本次实践先确定成立企业所需的主要岗位,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素养要求,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拟定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实施方案。

在第二课堂实践中,针对具体项目,确定每期课堂不同职业要完成的岗位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思考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技能与素质。

那职业与跨学科知识如何结合在一起呢?下面以采购员岗位为例。

在企业参与“跳蚤市场”营销的前期准备中,为了保证企业有足够产品在现场销售,采购人员要完成采购任务。采购人员需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采购预算表”。首先要知道团队中会计所做的采购预算是多少,从而制定“采购预算表”,交由经理、会计审批。在课程中的商务知识,能让采购了解采购成本对利润的影响;课程中的会计知识能让采购了解预算申请流程;课程中的计算机知识能让采购更有效率完成“采购预算表”。

(2).获得最低采购价。为了获得最低采购价,课程中设置谈判模拟场景,培养学生翁获得商务知识,了解并掌握商务谈判技巧。

(3).正确保留发票、收据。会计知识能让采购人员在采购货物后正确保留发票、收据,以便会计记账,获得报销。

(4).职业互通。通知销售人员采购的货物已经到达指定地点,可用于销售。

在第二课堂中,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岗位的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与要完成的任务。不同岗位的学生对自身任务的完成质量将直接影响其他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最后以全校开展的“跳蚤市场”,引入真实的消费者,借助消费者的购买量对企业运营质量加以检验,使学生更真实体会到职业技能的价值。

开展职业体验是《中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四种形式之一,也是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针对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时,引进跨学科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职业上更好完成自己的任务,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启蒙学生的职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

5 结语

本次实践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们在其中思想的碰撞,经营的智慧,团队的协作能力都鼓舞着教育者们往该方向不断探索出一条成熟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凤羽 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跨学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J]教育现代化. 2020(21):56-58,73

简介:姓名:雷春运,性别女,出生年月:1988年9月28日,籍贯:茂名,民族:汉族,单位: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