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教师幸福的师德修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论走向教师幸福的师德修养

唐燕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中心学校

【摘要】摘要:好的品德修养,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它可以使人生的道路变得顺畅、通达,可以为人生增光添彩。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品行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成长为一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人。这是教师走向幸福的师德修养。

【关键词】课堂 培养良好品行

师德是教师的重要素养,教师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重要培育人。教师重视学习,重视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品味,保持思想导向的正确性,充分利用课堂,在自身教学行为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用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去影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是走向教师幸福的师德修养。

一、用良好的师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学生,让良好的品行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教育学生用智慧的眼睛看到远方的树,为学生种下幸福生活能力的种子。正如许多年前,一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靠给别人放羊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牧羊人回答说:“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去安家。”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

“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小儿子眨着眼睛渴望地对父亲说。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如果你们想飞,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接着说:“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

牧羊人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记父亲的教导,并一直不断地努力。等他们长大以后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发明了飞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位牧羊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用自身言行身教创造了杰出的教育成就

二、抓课堂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一)热爱生活品质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热爱生活的品质传递,帮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魅力。例如,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通过课文的朗读引领学生了解邓小平爷爷认真种树的场景。经过趣味化的课文朗读过程,教师顺利引领学生完成了课文基础内容的认知和了解。当学生完成了课文认知之后,教师询问学生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有的学生表示种植树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也要像邓小平爷爷一样播种植物,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还有的学生表示我们要使用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认真参与,学生不仅完成了课文的认知和了解,还凭借课堂上的感悟和体验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和盼望。经过趣味化的语文课文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也凭借课堂上的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了热爱生活、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经过课堂上的学习参与,教师顺利帮助学生按成了课文知识的掌握,促使每一位学生凭借语文课堂上感受到热爱生活的可贵品质、掌握了使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方法。

(二)热爱祖国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讲述使得学生领略课文中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热爱祖国的可贵品质。

例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促使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知识学习积极性。经过课文内容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还意识到作为少年对于祖国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被作者的话语打动,意识到热爱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借助课文内容的朗读学习,学生建立了强烈的课堂参与主动性,且顺利完成了课文知识的掌握和课文思想感情的深入感知。当教书询问学生学完课文有怎样的阅读感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要像梁启超先生提及的那样,为了中国崛起而读书;有的学生表示自己要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做出奉献。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发现学生凭借课堂上的阅读学习建立了热爱祖国的品质、成长为愿意为了祖国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优秀学生。

(三)善良奉献品质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主人公美好品质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善良奉献的品质洗礼,使得学生充分被主人公的故事所引领,结合古人主人公高尚的品格进行感知。最终,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建立善良奉献的品质,且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加以践行。

例如,在学习《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通过课堂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促使学生在完成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品质感受。在教师的积极帮助和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了故事内容的了解,且每一位学生都被老屋的无私和善良所打动。当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样做?”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也会像老屋一样,为他人提供帮助;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可能不如老屋做的好,但是自己也愿意坚持为需要的人付出;还有的学生表示老屋很善良,自己要像他一样为需要的人奉献自己。教师发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凭借课本知识的学习获得品质的洗礼,

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教师通过品质教育的实施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行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建立高尚品质,逐步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善良奉献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牛雄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培养[J].高考,2019(19):186.

[2]敖寿平.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