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己之力,让传统文化永流传——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用己之力,让传统文化永流传——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陈晓青

海南省文昌市锦山中心小学 571323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它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地前进,教育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自强不息。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接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将华夏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存在问题;传承发扬

本文将从目前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永流传。

一、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之所在

(一)传统文化在学科中的渗透不均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日益凸显出来,学习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的潮流趋势。作为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部,也在教材中加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加入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学科安排中不均衡语文学科承担了大部分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其他学科渗透的极少。这种不均衡的设置,不但加重了语文学科的负担,还使得学生无法多方面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少相应的教育者

在乡村教学活动中,由于乡村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不知应从何处下手。

(三)重分数轻素质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在乡村教育中很难体现,应试教育仍是乡村教育中的主流教育模式。教师、学校、家长还停留在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上,对于其他的教育活动视而不见。

(四)语文课程的使命感不强

在小学众学科中,语文学科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为众学科的文化传承起到表率作用,但从目前的乡村语文课堂中走访发现,传统文化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真真切切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解决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均衡渗透,让传统文化教育花开满校园

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很多如:尊师重道教育、古典诗歌教育、书法绘画教育、传统工艺教育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与各学科之中。

就拿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我通常都会结合诗的情感,搭配上合适的经典轻音乐进行伴奏,通过轻音乐的曲调将学生带入佳境,然后让学生根据伴奏进行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感受古诗所带来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当时的创作情感,通过反复吟的形式,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这些优秀的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祖辈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下一代人熟记,把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我们除了可以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古典诗歌教育,还可以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古代绘画欣赏教育;在手工课上对学生进行传统工艺教育在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古典音乐陶冶教育......总之,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在不同课程中安排不同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朝多方向发展,而且更有利于被学生所接受,易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训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首先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我们乡村学校,大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的较少,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因而首先加强传授者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如:我们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结合每一学科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让教师在培训中,掌握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什么形式来开展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明确方向,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

(三)转观念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根,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铺垫,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现在乡村教育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观念的落后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很难进行。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给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学科应起表率作用

语文的字、词、文中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的乡村语文课堂中还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地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1.授课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如:《孔融让梨》这篇课文讲述了年仅四岁的孔融和哥哥们一起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吃。这则故事教育着学生们应该向孔融一样懂得礼让,老师在讲完这篇课文后,要将传统文化懂得礼让传授于学生,让学生懂得礼让是一种美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单独的只教知识,更多的还应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于学生,让学生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快乐的成长。

2.汉字书写中,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方块字教会了我们应怎样做人,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祖辈们就是在方块字的指导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所以写好每一个中国字,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就拿教诲的这个字来说吧,它属于形声字,左边的言字旁,代表着话语,右边是每字,代表着每天。这个字说的是,长辈每天都在教诲、教导着晚辈他们总希望通过自身的说教,让下一代能够做一个明理、知是非的人。

鼓励学生写好每一个中国字,作为教师要亲自指导示范。在书写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到中国汉字的方方正正,体会到行笔铿锵有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中国汉字一样,做一个正直、坚毅的人。除了亲自指导与示范,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除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形体变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中国的语言文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

(五)重视传统节日亦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当问及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能够说上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孩子们的眼中,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更受他们欢迎。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不被孩子们所熟知?那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传统节日了解的不够深入。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古诗中所提及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十五日望月》这首诗讲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诗中体现了诗人在中秋节这天的孤独和对家人的思念。中秋节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可诗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和家人团聚。根据这些信息,在教学时我进行了拓展,将中秋节有关的知识整理出来同学生分享,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在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早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永流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梁士国.做有根有魂的教育——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课程化实施的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7

[2]王喜英.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课程有机融合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少年,2015

[3]姚海蓉.试论如何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 新课程(小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