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五项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五项素质

钱明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210058

摘要: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日常的劳动和运动过程中,由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综合能力,其包括速度、耐力、弹跳、灵敏和柔韧等素质。身体素质的优良是衡量个体体质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对提高体质、促进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体育课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路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健康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通过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五项素质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教学;五项素质

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其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兴亡。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不断下降,这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成为学校急待攻克的难题。文章就小学体育教育创新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就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生五项素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

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有一定的认识,如果在思想意识中没有任何想法,就很难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之付诸行动。体育课也是一样,要使学生五项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就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意识,体育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联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们设计了这样一堂体育课,"紧急三十秒救援"的模拟情景:A交通十字路口-B火灾现场50米出口-C三楼医院抢救室。在以上情景中,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闯过第一关卡。在以后的每一次闯关中,年龄每增长十岁,测试的距离也随之增加五米。随着难度的提升,测试学生们能闯过几关。对于淘汰的学生,会发一张卡片,上面有一段触碰心灵的语录:"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停留在这个关卡年龄,你需要加强锻炼,请写出锻炼计划,行动起来,加油!"这样,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意义所在,更愿意参与到五项素质的训练中。

二、课前对学生的素质状况进行认真统计

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体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在进行早期身体健康测试时,教师要对班级学生五项素质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其在课堂前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态,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差异化的教学目的。在每节课的后半环节,教师可以统一布置15分钟的身体素质训练时间。把兴趣和体质相接近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另外,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在课堂上发挥指导作用,鼓励运动技能强的学生做"小教练",起到帮扶的作用。同时,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根据上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适时调整,由小组组长与教师共同商定,并将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记录下来。锻炼需要坚持,课堂上体育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离开体育课堂教师监督下也能够进行补充锻炼会更好。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素质练习质和量的自我判断标准。最简单易行的判断标准就是自身的心跳和呼吸。当身体出汗、心率或脉搏达到安静状态的110%-130%,并持续锻炼时间在20-40分钟左右为合适。学生按照标准,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利用其他时间锻炼身体提高素质。

三、加入有趣的游戏元素,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沿袭单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通常会较为抗拒。因此融入趣味游戏元素,充分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热情。

例如:长跑活动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师可以以足球比赛或"老鹰抓鸡"的形式来进行,该游戏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还能在良好运动体验中使学生的长跑技能及耐力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增强体育课的效能。此外,老师还可以把追逐猎物(冲刺)、摘桃子(跳远)、黄河等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体育运动更加简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五项综合素质。

四、给予学生自主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体质差异大,兴趣趋向有所不同,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内容、形式,这种自主选择方式中既营造了民主的氛围,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成效,从而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比如,加强腿部力量可布置多样化学习内容:连续跳越障碍物、深跳跳台阶,以及3、5、7级等蛙跳;还有单足跳接力、计时跳绳、负重物深蹲跳、跳起摸高等,以提高学生的爆发力及肌肉力量。为学生提供特定的训练指标,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一个阶段的训练,以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在阶段训练后,老师适时地检测训练成效,了解他们的表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创设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学习项止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总之,要想有效利用体育课来提高学生的五项素质,就必须坚持以"健康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体育教学及人体运动的规律,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与训练密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动起来,还要使他们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同时达到提高学生五项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国军.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J].教育艺术,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