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的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的策略探析

裴育红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中心学校,741000)

摘要:语文课堂沟通策略是一项综合性的计划,它充分利用学生能力和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空间的优势,充分发展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相长与互动特点,新课改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行为的特长,是新课标教学的出发点和激实施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本文从语文交流教学的特点出发,探索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提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与学习交流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策略

小学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新课程改革践行的主要学科。特别是语文启蒙教育,这也是学生对汉语感兴趣的重要阶段。在课程改革的指向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践行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独特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模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自觉性

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其次,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肯定学生学习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

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可以以活动为中介,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确立和落实的机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而有良好效果的。学生是学习与探究的主体,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价值。

语文课堂交流教学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悦与学习需求中学习知识,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地解决问题、探索问题和理解问题。

二、引导学生合作、互动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构建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乐于互动学习活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权威式讲解和独白式教学对有效的互动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创设平等的对话机制,为教学的互动架沟学习的桥梁,在有效互动的氛围中。班级的主要角色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评价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合作互动的教学过程,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在互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联合在一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它从多个角度促进交际,对学生的知识起到促进与补充作用。

我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认为:合作互动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很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合作互动的基本要素是:积极合作和面对面的互动。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相互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断拓展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学会倾听、交流、参与和表达。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参与式教学策略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增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良好发展。这种参与是学生需求的参与,是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驾驶者。在实施参与式教学策略时,教师必须关注全员参与和个人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不自卑,不胆怯,乐意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为了构建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师应努力改善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以学生为交流主体,引导学生将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每天的理想,激发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探讨问题,开拓思维,相互激励,发挥优势,消除劣势,不断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共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参与与探索的活动,学生就可以真正确立研究问题的责任感,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导向作用

教师的教育取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效果。只有教师把握好时机,课堂教学才不会杂乱无章。如果只任学生无序地学习,课堂只能带来表面的热闹,缺乏真正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面对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正确引导分歧,拓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时,应及时指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时,应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便进一步讨论。当然,教师也要把握参与的程度,既不闲着,也不挖空心思。。

发挥好教师的教育导向功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幼稚阶段,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不能自发实现,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正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由于课堂是动态的,有着不可预设的生成,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中的一切,不能漠不关心,要以学生的发展来确立教学目标,营造灵动课堂,帮助所有学生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五、形成优化的课堂评价

1.重视课堂动机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闪点,抓住机会表扬学生。教师的激励方式包括语言、身体、动作,有时甚至组织简单的仪式,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动人心的记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取决于结果,但也取决于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或纠正学习过程。

3.强调多维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应多样化,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机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爱好,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表扬,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

4.强调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经常被使用,因此在小组学习中,评价不是针对个别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群体。只有小组学习成功,才能获得积极的评价。这就要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的集体力量要有凝聚力,不让任何学生掉队,小组的成功成为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

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交流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不仅能保证互动的方向,而且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霞.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新课程,2016(34):39-39.

[2]陈法萍.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交流的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0):82-82.

[3]朱美兰.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交流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7):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