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工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新时代技工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实践研究

高婉宜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51

摘要: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技工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实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技工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镇江技师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技工院校;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实践策略

1劳动教育融入技工院校教学的必要性

1.1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道德修养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参与劳动,感受到劳动对生命的价值,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提高学生智力方面,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在推进美育的过程中,劳教结合也是美育的一种手段。世界上美好的事物是聪明人通过劳动创造的。没有劳动,美就不复存在。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美,劳动可以实现学生的梦想。劳动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1.2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促进服务技术进步和创新

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一大批具有优秀理论知识和精湛操作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技术和过程的操作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培养大批技术过硬、能力过硬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各领域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1.3实现立德育人这个根本任务的理念

立德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工作的发展要围绕立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教学中,不仅要从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还要鼓励学生实践和行动。通过对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回答培养谁、为谁、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2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探索与实践策略

2.1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

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空有理论上的感悟是肤浅的,除了课程教学外,还必须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劳动实践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取得培养劳动精神的实际效果。学院按照劳动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学院将搭建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平台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在校内,在新生入校之际,组织高年级学生志愿者负责新生接待工作,为新生答疑解惑、搬运行李、热情引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劳动为新生提供服务,做好榜样,做出示范。在校外,在嘉兴市运动会期间组建青年先锋队,参与志愿服务检录、道路指引、赛后服务及其他赛事组委会指定的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响应国家和各级党团组织的号召,有的学生无惧无畏,辅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登记;有的学生帮助社区上门登记,收集居民信息,为居民义务送货;有的学生为所在村庄守好道路出入口,协助交通枢纽排查维持秩序。通过志愿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的美好与奉献的意义。

学院还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教师指导、物资、资金支持等。特别是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等主题活动日,学院组织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多种服务活动,如开展义务维修活动;参与共建绿色运河和慈善助残志愿服务;开展校园清洁活动,以及以“播撒绿色希望共建美丽校园”为主题的植树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实践,制作绿色环保展示牌,开展“争做光盘达人,共享美好‘食’光”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学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进一步深化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合作

职业(技工)院校和企业可借助所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交流平台或主动出击,建立校企之间经常性的联系协商合作机制,并就在校学生的定单式培养、岗前实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教学改革、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洽谈合作,形成企业与学校间产学研等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院校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大幅提升和企业技能人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的双赢局面。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牵好校企合作线,用足技能人才培养政策。

2.3创新教学方法

2.3.1情境式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指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所学内容。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更熟悉教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学生力面积和压力之间关系的知识时,物理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放置海绵垫,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方式,例如躺在海绵垫上和用脚站在海绵垫上,然后观察凹槽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什么劳动,从而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

2.3.2知识灌输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上学习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在课后的相关劳动活动中付诸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基本的劳动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2.3.3示范法与比较鉴定法的结合

在选择榜样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是在各个学科领域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也可以是在同龄人群体中对中等职业学生有重大影响的模范工作者。将这些人物的劳动实践与贪图享乐、爱闲暇、讨厌工作的人进行比较,并对勤奋刻苦、热爱工作的学生表示感谢,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辨别劳动价值的能力,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提高劳动道德素质。

2.4结合技工教育特点,将实训环节作为主阵地

学院根据国家关于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精神,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实训中坚持价值引领,加强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组建兼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特别是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社会人士,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在实训中坚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增加思政元素,将专业技术的学习与劳动教育的要求有机结合,融入劳动态度教育,使学生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在实训中注重体现时代特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协作,校企共建企业实习实训劳动教育基地,一方面加强安全生产、劳动流程、劳动规范、劳动保护等的教育,引导学生弘扬职业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经过实践和综合评定,学院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质量、任务完成情况等有明显改观。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有所提升,很多学生根据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方针,结合自身的专业和企业实践经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设计出涵盖社会服务、农林牧渔、制造业、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众多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

结论

劳动即教育,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是新时代技工院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技工院校一定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金伟琼,陈永霖,吴蕾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6):70.

[2]田建平,张金凤.1944年初版《毛泽东选集》编辑出版考论[J].出版发行研究,2021(6):29-37.

[3]韩丽娜.情景式教学法在茶学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9,39(1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