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浅谈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的策略

云盛兵

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644000

摘要:为了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在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和青少年死于溺水。因此,实施安全教育,防溺水和学生溺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溺水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提高安全教育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策略

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对于初中教学教育、学生人身安全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防溺水安全教育的开展是初中教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多维发展;其次,防溺水安全教育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充分关注学生的人身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预防能力,这是学生人身安全的基本保障;最后,实施防溺水安全教育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安全教育的普及,一方面,溺水事故的减少可以节约社会公共资源,使其运用在更具备正向意义的社会事件中;另一方面,实施防溺水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度,减少故意溺水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溺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没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溺水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意识和预防意识。孩子们喜欢玩水,无法抗拒游泳的乐趣。每年夏天,无论是在城市游泳池还是在乡村河流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玩水,这也是孩子们的天性。然而,人们在享受凉爽空气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儿童在游泳中的危险,尤其是留守儿童、和身份家庭的孩子们所隐藏的安全隐患,他们非常喜欢在水库附近玩水。此外,大多数孩子不会游泳。他们可能是受到其他朋友的邀请,无法控制自己想要玩的欲望。因此,他们也加入了玩水的队伍。孩子自己的力量有限,心理也不成熟。他没有成年人的正确指导,也没有掌握安全救生技能和游泳技能。一旦他意外地遇到事故,他就无法做出正确、冷静的反应,这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

(二)学校及班主任忽视防溺水安全教育

学校应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以溺水为主题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自我保护的重要作用。自我保护是解决溺水高发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防溺水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仍停留在表面水平,应对措施缺乏检查性和可操作性,没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的溺水安全教育只强调学生在节假日期间不得入水,通过班主任发布文件供家长和学生学习和签署,以避免责任,这也是溺水事件的原因。一系列所谓的防溺水教育,以及大多数学校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旨在避免学生发生任何与自己有关的事故和害怕承担责任。从根本上讲,学校没有把防溺水教育作为重要的安全教育工作。只有在溺水事故发生后,高级官员才敦促学校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修改。这种教育内容非常有限。这是一种无系统、无规律的存在。因此,应在后续的学校教育中不断纠正和加强。

二、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防溺水的重要措施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目前,许多水域的安全措施包括围栏标志、安全警告标志和危险警告标志。同时,包括水上运动在内的一些游乐场也配备了相关的防御措施和急救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和标志来自外部安全保护。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更为重要。在防溺水安全防护能力的训练中,学生可以通过外部工具和个人应急措施实现自我防护训练。正确使用防护工具和应急措施是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体现。的确,在安全教育中的防溺水中,班主任应将外部防护与学生个人防护相结合,以学生个人防护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不同的防护处理。

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首先体现在使用外部工具上。例如,当学生从事水上娱乐项目时,他们必须首先考虑娱乐项目的安全预防措施,即项目提供的预防措施是否足以应对可能的危险情况。同时,学生还需要熟练使用预防工具,如救生衣、救生圈等预防工具。学生应正确佩戴和配置。其次,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及时缓解危险场景,从而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二)提高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

对于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班主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应该有辨别安全系数的能力。当学生意识到安全系数较低时,应提高警惕;其次,当学生面临“安全与否”的选择时,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不应当抱有侥幸心理,而应该把安全作为第一要素。第三,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还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当学生对生命有足够的敬畏和尊重时,他们在面对安全问题时会把生命意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最后,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也体现在他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上。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从多方面、多途径不断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

(三)完善并落实防溺水安全管理制度

只有真正完善并落实溺水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防溺水意识。防溺水安全管理体系是学生开展防溺水工作的保证和前提。为了将这一体系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学校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与社会各界合作。例如,在防溺水安全管理体系中,学校可以与周围池塘的管理人员合作,对池塘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调查,以标记可能用于游泳和玩耍的地方,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或学校安保团队对可能用于游泳的区域进行巡逻。特别是当气温逐渐升高时,应加强巡逻工作,防止学生入水。同时,为了真正落实安全管理体系,学校还可以在水库或河流周围发行防溺水宣传书,通过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溺水意识。

(四)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防溺水的关键是学生在他人溺水或即将溺水的危险情况下应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当学生处于溺水现场时,他们需要迅速恢复自己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并对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做出反应。当学生在他人溺水现场,自身能力不足以救助他人时,应及时向他人求助,并拨打应急电话,为落水后救助溺水者做好准备。当学生有能力营救溺水者时,在营救过程中也应注意自己的安全状况,在确保自己处于安全状态的同时,尽最大努力营救他人。所有这些应急救援措施都离不开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及时在面对危险时,他们都能够不惊慌,迅速反应、及时应对。

(五)加强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

家长是安全行为的引导者、安全行为的监督者和安全知识的普及者。溺水最有可能发生在节假日。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溺水安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的活动。家长有责任和义务掌握孩子的活动,确保安全。如果是在外工作的父母,请向村里的干部和亲属说明,监督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假期留守儿童溺水。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借助通讯工具,发送有关防溺水的常识,让家长一同学习,提升家长的防溺水安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总而言之,防溺水安全教育应以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为教育出发点,班主任要注重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安全意识,完善并落实防溺水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和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施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提升学生、家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而避免溺水故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小艳,叶文涛.体育教学中渗透青少年防溺水安全教育的意义[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4):165.

[2]本刊讯.我区再次布置校园疫情防控、学生心理健康和防溺水工作[J].广西教育,2020(18):169.

[3]莫志琼.安全教育在行动——农村小学如何加强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J].中外交流,2019,26(4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