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农村经济中的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杨靖

陕西紫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高滩支行

摘要:时代进步的前提下,我国农村金融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也凸显出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农村金融的结构和功能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出现部分资金外流的情况,阻碍了新时期下农村经济的前行。现阶段,相关部门看清未来发展方向,找到以往工作中的缺陷,结合实际情况有方向地去改进,探究农村金融的潜力,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减少城乡经济间的差距,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改革思考

2前提

农村金融不仅仅是一个农业问题,也不只是一个金融问题,而是现有政治和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及我国为经济增长而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形成问题。在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 财政支持开始走到前台, 而其中的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却相对落后了。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金融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1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成因

(1)农民对贷款的需求迫切。农民对突发支付性需求的低应对能力、农业的低风险抵抗能力、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增加非传统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需要的资金投入都决定了农民对贷款的迫切需求。

(2)农户贷款用途非农化倾向明显。由于农户需求的资金用途非农化倾向明显,国家财政的补贴难以满足其需要,这从客观上也强化了农民对金融贷款方式的需求。

(3)农民贷款需求从正规渠道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农户从正规金融得到的贷款额度与家庭收入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农户不能获得贷款的最重要原因是偿还能力不足, 收入低的农户因为偿还能力不足而不能够获得贷款, 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2如何对农村金融改革

2.1增加政策支持,发展农村金融

近几年,为了找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方法,相关部门进行着深入的探究,开始寻求多种政策的支持,以健全法律体系。农村金融法律走入不断规范的发展道路,解决业务拓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纠纷。相关部门增强法制观念,开始注重完善涉农范围下的财税收支政策,大力支持“三农”的发展,加强财政与信贷的配合,缩短与城市经济的距离。我国对重点涉农业务给予足够的支持,放宽政策并提供适当的补贴,逐步提升金融机构的信贷能力,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相关部门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力度,探索着个体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工作方案,保证不同金融机构都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体现政府强大的引导作用。农村金融转型过程中我国加大了政策支持,将基础服务薄弱的西部金融纳入补贴的范围,做到全方位改进,通过农业银行来推行最新的业务理念,提升政策性支农力度。

2.2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在政府主导下可以积极构建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基层协调合作的服务模式,并在各涉农区县行政村建立相应的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以此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县、乡镇政府还可以针对涉农金融机构建立服务联合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共享平台,真正为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我国金融机构评价激励暂行办法,还应对各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进行年度考核,有针对性地提供财政性存款扶持。我国经济学者表明,基于现有的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财税政策工具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协同效应。最后,加大金融知识教育的宣传和渗透力度。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应积极向乡村农户、校园师生科普金融知识,并为金融知识宣传与普及的针对性提供基本保障,要求各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具备基本的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确保其能灵活运用各种金融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非法集资、逃避金融债务的非法行为还应加大打击力度,切实为民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基本保障,真正为各农村金融主体创建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2.3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助推作用

各涉农区县可积极与当地主办金融机构寻求合作,共同制定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并在"双基联动"机制的扶持下,为符合条件、具有信贷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服务,确保每个贫困户的申贷率都能达到100%。而主办金融机构还应积极优化扶贫信贷计划及相应的审批流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几率。与此同时,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扶贫信贷风险防控文件,各涉农区县还需要结合当地主办金融机构设立的扶贫小额信贷规模,开设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切实提高涉贫区县的金融扶贫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积极构建扶贫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采取金融脱贫不良贷款追偿措施,真正将扶贫信贷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基于金融扶贫产业发展方案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新型农村农业主体与贫困户保持良好的帮扶关系,真正将农业产业带动扶贫模式落实到各涉贫区县。

2.4有效地提高农村资金的利用率

对于农村的农民而言,缺乏相应融资理财的观念,使得农民的收入主要是用于储蓄和日常的消费,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交互性发展,而农村金融作为筹措和储存资金的重要渠道,其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村的储蓄率,将储蓄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转化为投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助力。为此,通过大力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首先,能够有效地关联农民固有的储蓄观念与农村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能够将农民储蓄资金灵活化运用,在吸纳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同时,既为农民的存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共同承担相应的融资风险,又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消费水平较低的农村,农民的消费水平并不高,大多数的收入都用于储蓄,这就使得农村的资金存在着大量闲置的问题,而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来吸纳农村各个农户的存款资金,引导农户将没有投资和使用意愿的资金放置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发挥出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职能,从而既能更好地使得农户在金融机构储蓄中获取相应的金融资产收益,又能更好地盘活农村的闲散资金,提高农村的资金利用率。

3结束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金融工具的作用尤其显著,作为我国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经济,金融工具的支撑作用却有限甚至不足,这严重制约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拖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不解决农业经济和三农问题,就等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全面、不均衡,制约了整个经济发展的质量。而处于这核心问题的重中之重的解决手段就是农村金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搞好农村金融问题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郑誉昕.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略述[J].企业文化旬刊,2015(12):180.

[2]刘瑰丽.农村金融与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292.

[3]曲鸥.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探析[J].对外经贸,2017(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