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解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解题

陈小锋

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

【摘要】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就要善于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仔细分析例题后,类似的练习学生不会做;学生知识点记得都是头头是道,可不会灵活运用。笔者认为,其中固然有学生本身的问题,但还与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学分不开。教师在讲解知识时,需要对知识的发生过程,例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思路的产生,进行分析和呈现,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解题。

【关键字】  有效引导  解题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善于解决问题。解题就是“解决问题”,即求出数学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在数学上也叫做“解”,所以,解题就是找出题的解的活动。现代意义上的“解题”,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的方法,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碰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那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解题过程,学会解题思想,从而举一反三地解决数学问题呢?正如高尔基所说:“学习并不等于模仿某种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所以“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时,更应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的习惯、方法和能力。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解题的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引领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

数学的知识呈现比较精炼,有些还比较抽象,单从表面文字上看,是很难深入理解和学会运用的,有些数学思想本身也就蕴含在知识之中。而学生往往很难单从所学的知识里体会到这点,因而也就很难在习题中透过表面知识,抓住解题的本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分析例题和练习等载体,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理解知识的本质。

【案例一】 小明在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已知y的系数相同),得到了正确结果 ,后来发现“”和“”处被墨水污损了,请你帮他找出处的值分别是= _____ ,=______。

学生看完这个题目,第一感觉就是字母、符号有些乱,有未知数x、y,还要再求“”和“”,这么多未知数,这方程还怎么解呢?其实深入分析“方程”概念,所谓的“方程”,其实就是未知数的等式关系。根据“结果”可得,,说明x,y都是已知量,代人方程组,得,这就变成了以“”和“”为未知数的方程组。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抓住了方程的本质:未知数的等式关系,而不是x或y等字母符号的形式。因此,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中,抓住解题的要点,从而解决问题。

二、提升学生迁移例题的能力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任何技能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使学生的所学知识、方法发生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当中,以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数学解题,解无定法,也有类似通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各种例题中比较分析,归纳出解题的一些类似方法和解题技巧,进而迁移到其他题目中,从而打破学生的题海战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案例二】 如图是2006年1月的日历,李钢该月每周都要参加1次足球赛,共参加5次,按照原定的安排,其中去1次的是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六,去2次的是星期三,那么李钢参加比赛的日期数的总和是________

本题学生任意选取一种情况,都能求得答案为88,但怎么去说明不管哪种情况都必然为88,学生就无从下手。联想有关日历问题的练习,一般我们有规律:,深入分析其中的关键,其实是数与数的一种比较关系,竖列相差7,横行相差1。把这种关系类比迁移到此题:把每次去的日期与每一周的星期日比较,依次为:0,1,6,3,3,则日期数的总和为1+8+15+22+29+0+1+6+3+3

=88,问题解决。

三、展示教师思考问题的过程

古人云:“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分析例题时,只讲标准的解题方法和怎么解题的过程,往往压缩了探索解题途径的思维过程,很少讲解题思路的由来,是什么启发了思路,当一种思路受阻,又是如何想到另一种思路。因此学生碰到稍复杂的题或情节、内容稍有变化的题就茫然不知所措。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能力的培养意味着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因此在分析例题时,教师要完整地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地深入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盲点,让学生体验思维的形成,进而使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寻求解题的有效策略。

【案例三】 已知:如图1,矩形ABCD中,CD=2,AD=4,以C点为圆心,作一个动圆,与线段AD交于点P(P和A、D不重合),过P作⊙C的切线交线段AB于F点(点F和A,B不重合)。现将△AFP沿PF翻折后,点A恰好落在线段BC上的点A′,则此时DP的长为_______.

 

笔者在思考本题时,先根据翻折问题的性质,得到∠FA′P=Rt∠,∠APF=∠FPA′,AP= A′P等等,进一步得出△APF∽△DCP,A′P=A′C,BA′=PD,联系几何线段计算的一般方法:设元,列方程,得BA′=PD=x,AP= A′P=A′C=4-x,由△APF∽△DCP中,只有AP,PD,DC可以表示,但凭此还不能列出方程,思路受阻。仔细再分析图形,可得△APC为等腰三角形,思路一:作底边PC的高线A′H,可证△A′CH∽△CPD,得方程

;观察△BF A′,找不到一个与之全等或相似的图形,可考虑构造全等或相似,而得思路二:构造与△BF A′相似的图形△GP A′(图3,作PG⊥BC),由△BF A′∽△GP A′,得FA′= ,由△APF∽△DCP,得AF=,此时FA′= AF,无法列出可解方程,思路在此卡住,联想“树木折断问题”中利用等量关系:AF+BF=2列方程方法,则由△APF∽△DCP,求出BF=,得+=2 。

数学问题纷繁复杂,解题技法灵活多变,学生不能有效解题的情况也不是千篇一律。一个数学问题摆在面前,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解题,使学生能真正学会解题呢?罗增儒老师说:“解题应该像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攀登珠穆朗玛峰,徒步从一个营地跋涉到另一个营地,而不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旅游,坐着缆车从一个景点观光到另一个景点。”教师应该有效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引领学生深入思维的深处,抓住数学解题的思想,学会像数学家那样“数学地思维”。

【参考文献】 

[1]罗增儒,什么是数学解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

[2]刘电芝,启发式解题学习策略[Z],宁波大学学习指导中心网, http://abc.nbu.edu.cn/showart2.asp?art_i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