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隐性管理的当代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大学隐性管理的当代意义

蒋己兰

( 湖南女子学院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

摘要:大学隐性管理是以隐性的形式对学校进行管理,通过间接作用对管理发生影响。寓“管”于“不管”之中,达到“神管形不管”的目的。通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思想观念等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有效实现教育价值。大学隐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隐性文化建设,校风等主隐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理性发展,而校园建筑物和景观等隐性文化载体的建设对人的感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大学隐性管理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隐性管理;非权力性影响力;隐性文化建设

隐性管理是与显性管理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以隐性的形式作用于管理者和其他人群的,特别是作用于观念体系,从而间接地对管理发生影响。”[1](P120)其管理的直接对象是观念、情感、价值体系与理想信念等主要偏向于人的非认知心理成分的内容,而间接对象则是属于显性管理的人、财、物、信息与时间等内容。相比显性管理的明确规定与约束,隐性管理更关注人的本性,更看重人的地位与尊严。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大学隐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非权力性影响力有利于实现教育价值

  大学隐性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依靠学校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这是一种“由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形成的一种自然影响力”[2]。大学校长是学校管理者的核心,其非权力性影响力毫无疑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人格,观念,目标,策略。”[3]其中人格和观念所形成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认知层面的,属于隐性管理的范畴;而目标和策略所形成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则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属于显性管理的范畴。在大学发展进程中,隐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比起显性的权力性影响力来,其影响更持久,意义更深远。

1.人格魅力有助于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学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最具影响力的,是一切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人格的吸引力,是使人仰慕、喜爱并渴望接近的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更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内在属性。”[4]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不仅体现在他们优秀的心理品质上,更蕴含在他们高尚的伦理道德之中。如果管理者亲和友善,平易近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被管理者服务,那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就很容易做到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产生思想共鸣,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北大师生。他内涵丰富,学贯中西,温文尔雅,赤胆忠诚,心无杂念,刚正不阿,克己奉公,勤勉豁达,孜孜不倦,饱含热情地为师生服务。他的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聚集到他的身边,既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仁人志士,又有主张复古的辜鸿铭、黄侃等著名专家学者,他们为了共同的人才培养事业而努力奋斗。

2.思想观念有助于培育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个人的观念决定行为,观念常常被理解为理念,指的是“理性领域内的概念。”[5]观念是思想的表达,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在非权力性影响力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无声的召唤,是无形的旗帜,是无影的灯塔。”[6]大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大学校长的思想观念更是大学的灵魂,能够导向大学的核心价值,导向美好的理想,导向希望的未来。

教育是“感化性的,非强制性的,它所作用于人的是认知领域、非认知心理领域,通过对认知、情感的直接作用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系统。”[7]大学师生所信从的是真理,所看重的是学术水平,所认同的是学术自由。大学的思想观念犹如学校的空气,弥漫在校园里,看不见,摸不着,却形影相随。师生置身其中,不仅能真切感受到学校的氛围,更能体验其中滋味,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展示出思想观念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从思想上认同,从行动上落实。

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历史上享誉中外的一位著名校长,以一己之力将北京大学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其思想观念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重要因素之一。他在北京大学的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出大学的根本性质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8](P72)这种办学思想观念为北京大学定下了一个主基调: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还要开展科学研究,“使大学成为集教学、科研双重优势于一身的高等学府。”[9]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更是在当时的北京大学形成了学派云集、群英荟萃的学术争鸣的繁荣景象,不拘一格降人才,“囊括大典,网罗众家”[8](P172),形成了新旧学派同处一校、各讲其学的学术活跃的场面,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培养大师的大师”(杜威语),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隐性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隐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大学隐性文化建设,即隐含在校园里的各种文化,比如大学的精神文化、观念文化、信仰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等。“隐性文化可能透过文字、符号一类的东西可以看到,但大体上只能‘透过’,只能‘透视’(即只能感受、体验、领悟,只能意会)。”[10]隐性文化“对师生有着良好的教育作用,既可以通过认知的途径有意习得,也可以通过非认知的途径无意获得,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11],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1.主隐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理性发展

主隐性文化指的是学校师生群体“达到一定附着面因而能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观念组成的”[1](P124)隐性文化,主隐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校风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思想行为和精神风貌的表现,是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所形成的传统。学校不同,校风也不一样。越是传统优良、个性鲜明的学校,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校风。“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就因为它有无形的传递,有无形的承接,因此传统支撑了学校隐性文化。”[12]校风具有较大的惯性,一旦形成,很容易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约定俗成的共同心理定势。大学的大楼可以复制,但其独特的校风无法效仿。因为学校的师生员工群体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其特有的思想观念因人而异,其折射出来的思想动态当然也就不同啦。

校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尊重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更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国情、校情来进行校风建设。如果学校的校风是“师本位”“生本位”,而不是“官本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极易形成的校风便是下面这番景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学术氛围浓厚,学术自由,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不断激发;学生享有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普遍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爱学习、乐学习、会学习,不断挖掘学习潜能,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

2.隐性文化载体的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感性发展

大学隐性文化载体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建筑物和景观建设。这些都是一本“无言的书”,虽然是静态的物体,却承载了校园的隐性文化。无论是教学楼、图书馆,还是体育馆、田径场,在设计之初都蕴含了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学校的景观建设也是如此,无论是亭台楼阁、碑廊雕塑,还是花草树木,都是学校文化的表征。师生员工只要看见这些,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回顾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不仅更容易亲近自然,亲近校园,而且极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意识。在耳闻目睹中感受学校的文化气质,感悟学校的文化品位,领悟学校的文化魅力,体悟学校的文化风采,不知不觉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促进自己的人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1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 姚敏.张楚廷大学管理思想硏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2015:130.

[3] 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86.

[4] 陈向阳.学校隐性管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5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科评审一般项目“张楚廷隐性管理思想研究”(XSP17YBZC0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己兰(1970—),女,湖南隆回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