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从一顶小警帽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转机,从一顶小警帽开始

刘春华

上海市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 

幼儿园里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的孩子,他们不像开朗外向的孩子那样能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不像能言善谈的孩子那样乐于表达、广交朋友;也不像容易情绪流露的孩子那样能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他们虽然置身于幼儿园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却始终表现出一种游离在外的,喜欢独处的行为模式,表现得害羞胆小、不合群。我们把这类行为称为儿童的内向退缩行为。

内向的孩子不喜欢聚集性的活动,常常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很少有攻击行为,因而极少发生同伴冲突。他们对班级活动和同伴的影响不大,所以存在感不强。由于情绪内敛,内向性格的孩子常常把想法藏在内心深处,不愿表露,不易察觉,因此很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甚至被冠名为"乖孩子"。

其实,内向型退缩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干预,很有可能会在成年之后导致更多的社交的、情绪情感的和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内向退缩型的幼儿,我们更应该给予关注。

怎样帮助此类幼儿融入集体,提高交往能力呢?

游戏是幼儿在园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重要途径,是自我表达的有效手段。游戏能够触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是进入幼儿精神世界的"桥梁"。本案例就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幼儿心理动机,探索为内向退缩型幼儿搭建同伴交往阶梯的做法。

问题——凡凡不想玩

凡凡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男孩子,个性内向文静,做每件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进入小班以来,他从没有和同伴们发生过争执,对老师的话总是努力去做到,在大家的眼里凡凡是个既老实又听话的孩子。

但凡凡游戏中的表现却总是让我感到担忧。游戏时的凡凡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三五成群地一起玩耍,而是独自一人默默地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一会儿走到娃娃家门口,望一望娃娃的爸爸妈妈在忙碌着什么;一会儿走到小医院外面,远远地看一看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样子;一会儿又走到超市里,兜一圈又出来,一句话也没有说……每个游戏区域里都留下了凡凡徘徊的身影,却不能吸引他停下脚步投入到游戏中来。日复一日,凡凡似乎总是充当着观察者的角色,游离在游戏之外。

初试——不走心的建议

这种情况真是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尝试着给凡凡一些建议:

“凡凡,今天理发店还没有人上班,你来做理发师吧?”

“理发店不好玩。”经常到理发店走走看看的凡凡此时却摇摇头拒绝了。

“到小超市做老板,怎么样?”

“小超市也不好玩。”凡凡把头低下去。

“那你觉得哪个游戏好玩?”

“我觉得走来走去好玩。”

反思——为什么被拒绝?

一开始,我着眼于对凡凡给予一定的语言指导和行为建议,试图鼓励他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却遭到了凡凡的拒绝。于是我开始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的引导无效?

社会交往能力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交互活动的能力,是包括自我监控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人际管理能力、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等五个方面在内的一项综合能力。对幼儿来说,挑战非常大。其社会交往能力尚处于探索积累阶段,成功的、失败的经验都会对其社交动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某些幼儿由于性格、家庭、教育者等的影响,还不知道如何发起社交时,简单的语言引导显然是空洞无力的,因此是无效的。

反观我对凡凡提出的建议,其实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的:

一、没有站在凡凡的立场上给予指导。

老师对幼儿的引导建议需要建立在对幼儿情况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老师需要先判断当下幼儿的问题是常规现象还是特殊现象,其背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武断的引导无法触及幼儿的内心,更无法获得收效。仅仅从凡凡抵触游戏的现象来看,常规的语言引导、鼓励本无可厚非,但是却不能获得孩子的认同,因此不被接纳。我应该站在凡凡的立场上,基于他内向的心理特征,分析抗拒游戏的原因,体会他对社交的担忧和恐惧,接纳他内心的不自信,给予凡凡恰当且有效的指导。

二、没有给凡凡搭建前进的阶梯。

每个人在一定领域内的进步都应该是一步一个台阶,没有捷径可走的。如上所述,社交能力本身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能力,它的获得不可能是一步就位的,而是需要设置多个小目标,分阶段、有方法地逐步达成。反观我的第一次引导,显然没有正视问题的复杂性,也没有思考过方法论问题,指导建议过于草率、空洞。就像给了凡凡一个遥远的目标,却没有告诉他怎么走过去。对于凡凡的情况,我想我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先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解决问题。尤其重要的是怎样搭建第一级台阶,帮助凡凡成功地迈出社交的第一步。这关系到能否让凡凡打破芥蒂,获得交往的自信和体验交往的乐趣,并且勇敢地迈出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交往能力。

观察——凡凡真的不想玩吗?

哪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对于凡凡的拒绝和回避,我的内心充满着不解。于是我决定继续观察,从凡凡的行为细节中深入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接下来的观察,让我收获了对凡凡新的认识:

凡凡虽然不愿意参与到游戏中,却把其他孩子游戏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在了眼里,还乐此不疲地把发现的情况向我汇报:

他看到小超市的货品没有与标签对应放置,就跑过来告诉我:“老师,超市的东西放错了!”

听到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在争吵,就马上来报告:“老师,他们在吵架!”

看到滑滑梯上人多拥挤,就会告诉我说:“老师,那里人太多了,很危险!”

看来,凡凡把游戏的规则记得清清楚楚,也把老师的叮咛都牢记在心里。他对同伴们的游戏有着自己的评价,并且愿意与老师分享。我敏锐地意识到这里蕴藏着教育契机。于是,我竖起大拇指,略带夸张地称赞了凡凡:“你就像一个认真的小警察,哪里有情况都逃不过你的亮眼睛,真棒!”凡凡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原本腼腆的小脸上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行为细节能够反应心理需求。从凡凡的表现中,我们看到:一方面,相较于其他幼儿,他明显地表现出缺乏社交技巧、低水平的社交意愿和较低的互动水平等特点;另一方面,他又是渴望与人交往的。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却又共存。凡凡本身是既回避又渴望的社交矛盾体。

剖析——回避游戏的真正原因

既然有社交的愿望,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凡凡不愿意参与到游戏中呢?

在一日活动的其他环节我带着这个疑问继续观察凡凡。我发现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凡凡看似和同伴们友好相处,却没有真正地发生语言上的交流和行为上的互动。即使在需要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凡凡也是尽量回避的:游戏分工时,凡凡没有参与讨论;遇到困难时,凡凡不愿开口求助同伴;想要玩具时,凡凡不愿主动索要;被抢走玩具后,凡凡也不做任何争取,只是自己默默难过。当一个孩子刻意回避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判断他要么是不愿意做、要么是不会做这件事情。而在凡凡身上,我看到了凡凡那么仔细地观察着同伴们的游戏,可以判定他的内心显然是愿意去游戏的。那么就凡凡的情况,他显然是第二种情况——因为缺乏交往技能,不知道该怎么跟同伴交往而回避和退缩。由于缺乏社交技能,他的社会交往频次较低,他在与他人互动时比较被动,很少主动与人互动。然而社会交往能力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同伴、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