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桂花雨》中谈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从案例《桂花雨》中谈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

张广慧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六小学   164300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的诞生,为语文教师的“教”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课堂的高效性成为“双减”的有力保障,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双减”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教师鼓励为先,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作为一线的一名语文教师,结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桂花雨》来谈一谈生本教育。《桂花雨》这篇文章是以桂花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童年的快乐生活就像桂花一样隽永浓郁,字里行间溢满淡淡的清香。生本教育提倡课堂上把“玩”的乐趣还给学生,把“做”的活动分给学生,把“说”的能力派给学生,把“创”的过程教给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教师不代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老师不重复讲解,凡是学生能表达清楚的,教师不赘述表达,课堂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绝对让给学生。结合生本教育中的“四突出”、“三转变”,我将本节课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预习——先睹为快,解决阅读障碍

课前,我将前置性预习布置给学生,前置性预习分为四部分,即三读、自查、学字、赏析。

1.三读即课文读三遍,第一遍读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桂花雨》和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第一遍读是为了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的,并在读中感受课文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在一读中解决字词的问题。二读是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读课文时,要加批注,把文章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画下来,并批注出喜欢的理由来。这样文章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中心句等都会被找出来,细心的孩子还会写出它的作用,加上适当的批注,还有的学生将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自查是借助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如《桂花雨》一课,我让学生查一查桂花的生长过程以及桂花的作用。查一查作者琦君的简介,自查环节为感知课文中心服务的。

3.学字是在文中将“我会写”的字和“我会认”的字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查找字典,标出读音并口头扩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词语的含义。并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字的读音和字形,会识记并会书写。

4.赏析是将文中的好词好句圈画出来后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句子,在反复赏析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以生为本,激昂生命

1.导——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金秋十月,天空蔚蓝,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出示视频《秋天》,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我们看到了秋天美丽景色;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从“万里悲秋城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自己晚年时的感慨……秋天,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对于作家琦君而言,秋天的桂花给了她太多的回忆,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一起回到那弥漫着浓浓花香的童年时代,感受作者藏在心底的桂花缘。我的导入融古诗的吟诵和悬念导入于一体,用富有“语文味”的古诗,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以全新的开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导入的方法灵活多用,只要选择适合学生的 即可。

2.读——初读,聚焦桂花

初读是讲的基础,也是检验前置性预习效果的环节。本节课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再读的过程中反复思考昨天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一读后,我会和学生一起讨论生字、新词的记法,会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新字,会以竞赛的形式比读新词,会以游戏的形式巩固生字、新词。并将学生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梳理出来,让学生通过交流,找一找问题的答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例如对于“浸”字的含义,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说通过查字典找到“浸”的含义一种是泡在液体里或放在开水里,第二种含义是液体渗入或者渗出衣服,例如汗液浸湿了衣服。文章中两处出现“浸”,却又没有液体,是什么意思呢?透过这个问题,能够看出来,学生在前置性预习这一块,做的很踏实也很到位,真正把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问题通过查找也没有找到的做上了标记,等待同学们共同解决。通过大家共同探讨,最终汇报的结果是一个“浸”字说明了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能够飘到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乃至作者的心中,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接下来利用桂花树,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3.触——触摸文字,点燃思乡之情

读了课文,理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后,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处处有“桂花”,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厚的“桂花”情怀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8自然段,并思考摇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同时想一想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先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围绕着问题自读自悟,找重点的句子,将自己的读书感受以批注的形式写到书上。学生通过思考,对问题的答案有所悟,在通过交流,交换不同的思想,没有解决的问题梳理出来后集体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感悟品评,释疑解惑,从而做到内化吸收。在学生咀嚼文字,点燃思想之情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课前的查找资料,介绍作者琦君。从学生的介绍中我们忽然明白作者一生漂泊,82岁定居台湾的琦君难道不和他的母亲一样,时时刻刻都心心念念的想着她难以忘怀的桂花吗?与其说是作者在写桂花,不如说是桂花带给作者悠悠的思乡情,想起桂花就想到了故乡,桂香俨然成了家乡的代名词。沐浴这芬芳的花香,学生就这样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浓浓的深情。

4.忆——忆往昔,重温桂花情

桂花雨究竟有多美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嗅一嗅桂花的香气,看一看桂花的样子,在沐浴一场前所未有的桂花雨吧!年少的作者站在桂花树的底下,望着零星的桂花,闻着沁人的幽香,他多想快点摇桂花啊!你能不能找一找作者是怎么迫不及待的摇桂花的呢?引待学生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感受摇桂花是的场面。课件出示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此刻的你闭上双眼,桂花落在了你的脸上、身上、手上和心里,你浸润在十里桂花香的树下,你的全身散发着桂花的清香,请问你想说些什么呢?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感受摇桂花的快乐。

5.拓——推荐原著,感受语言之美

月是故乡明,琦君的一生在漂泊中度过,她的散文中多是对故乡山水的追忆和童年生活的回忆,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我相信你一定很想读一读《桂花雨》的原作吧!你是可以在读一读她的《水是故乡甜》、《老鞋匠和狗》等,走进琦君的世界,感受他的文字魅力吧!

6.练——随文练笔,升华主题思想

琦君离乡几十载,当她再次回到故乡,看到那棵魂牵梦萦的桂花树时,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

三、反思——见微知著促进成长

本节课我尽可能设计学生的语言点、情景创设的写作点和语言文字的积累点,让学生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记住会写和会认的字,把好词好句的赏析在课堂上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不把任务留到课下,让学生把时间都用到课外书的阅读上。当然,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激昂生命的教育,课堂多姿多彩的,当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时候,教学的时效性才能够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