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赤心品红楼,诗酒趁年华——从问泉池边的“行酒令”走进《红楼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且将赤心品红楼,诗酒趁年华——从问泉池边的“行酒令”走进《红楼梦》

陶慧慧

贺州第二高级中学  542800

【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了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创设内容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关键词】创设情境;酒令;整本书阅读

《新课程标准》设立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了统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她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内涵的复杂性超出一般中学生的能力范围,这必然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推进这部“价值等同于整个欧洲”伟大作品的整本书阅读?本文将从创设情境的角度展开研究,探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形成操作性强的导读策略。

情境教学是一种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仿真性、互动性、创新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情境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任务——模拟运作——指导总结;学生要做好知识准备——信息收集——协作完成——交流评价。

(一)创设情境,设计任务

《红楼梦》中酒令活动独具特色。作者巧施妙笔将不同形式的酒令活动,以文字游戏的形态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异彩纷呈的酒令活动,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通过或俗或雅的酒令语言,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因此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起始课中,笔者将组织学生在学校的问泉池边做一个“行酒令”的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红楼梦》中的生活娱乐场景。

《红楼梦》的起始课,学古人“行酒令”。此次行酒令将行“飞花令”,酒令规则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的“飞花令”改良基础上再做一点改变。即:

(1)语文课代表做“令官”,教师在一旁记录及指导;

(2)拟定半决赛和决赛,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规定时间内答对题数最多的两组进入决赛;

(3)半决赛设置一个意象(如“柳”),选手需从新高考语文必背75篇古诗文作答;

(4)决赛设置相同的思想情感(如“愁”),选手需从新高考语文必背75篇古诗文作答;

(5)最终胜利的小组将获得唯一的一瓶“桃花酒”和其他的一瓶果酒,而其他小组只得到其中一瓶果酒;

(6)“行酒令”结束后,可安排学生在问泉池边桃花树下品酒、读红楼。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收集相关诗词并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必背古诗词的贮备量,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得高考知识。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交流评价。接着教师由“学古人行酒令”活动导入《红楼梦》的“酒令”相关章节,引导学生阅读和赏鉴。

(二)走进红楼,感知“酒令”

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写到的酒令有女儿令(二十八),牙牌令(四十),射覆令(六十二),文字令(六十二),占花名令(六十三),猜枚令(拇战、划拳)(十九、六十二、七十五、九十三、一一七),击鼓传花令(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五),“月”字流觞令(一一七),说笑话令(一一七),《红楼梦》对这些酒令的行令规则和过程都有具体描写。如此众多的酒令描写,并不是闲来之笔。它不仅渲染了贾府中各种宴会的热闹气氛,还突出表现了行令时各个人物的学识和个性,是曹雪芹塑造红楼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艺术手段。书中人物性格、喜好、身份地位的不同,写出来的酒令语言自然不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去切身感知酒令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书中人物的嬉笑怒骂。

(三)交流分享,获得审美

新课程标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除此外,教师也应做出学生阅读难点预设,做好解答学生的准备。

对此,笔者认为《红楼梦》的六十二回中的“文字令”对学生的理解是有困难的。这个酒令适合文人雅士之间进行,不是大众化的方式。但是古人是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著名的“曲水流觞”便是文字酒令的典范。在六十二回中,划拳的形式过瘾之后,史湘云们还不满足,随即又拉开了文字令,这一次的文字令可真是满当当的文化元素组合。鸳鸯袭人等只作点缀,重点在史湘云、贾宝玉、林黛玉三人之间进行,可谓是巅峰对决。而身为贾府主人的贾宝玉这一次并没有一句半点,他大概是只负责喝酒了。酒令内容按人物性格、命运给涂上了一层象征性的色彩。黛玉哀怨,湘云放达。黛玉的身世遭遇恰如其酒令中的折足孤雁,失伴哀鸣。湘云幼小时先丧父母,家业凋零,后来又丈夫早卒,青春孀居,其生活历程也像江上孤舟,几经风涛。62回这样写:

三个人限酒底酒面,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 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也比人唠叨,倒也有意思。”便催宝玉快说。宝玉笑道:“谁说过这个,也等想一想儿。”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的大家笑了,说: “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令完,鸳鸯袭人等皆说的是一句俗话,都带一个“寿”字的,不能多赘……

仅只一个酒令,就是满满的文化,逐句研究过去,那可真是一堆的典故和好诗词,恐怕也只有曹雪芹能想出如此繁复高深的妙语来。类似这种文字令的饮酒早已不是饮酒,而是饮文化了,今人大概不会玩这么高雅的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座卓然矗立的小说艺术高峰。但小说叙事规模宏大,人物多,情节复杂,以及作者对人生透彻的观察与体会都让学生“望红楼而喟叹”。作为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阅读红楼、感受红楼。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红楼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3.

[2]吴海华.浅谈整本书阅读的激趣导读策略——以《红楼梦》为例[J].汉语文教学,2020.14.

[3]徐逸超.《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形态探索[J].语文建设,2019.07.

[4]王春晶.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以《红楼梦》阅读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

[5]郝林芳.《红楼梦》酒令描写在宴会叙事中的作用[J].《曹雪芹研究》,2020第1期.

[6]刘予希.《红楼梦》中酒令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J].人文艺术,2009第8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