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制四王山水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绣制四王山水的初探

钱蕴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215400

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专属妇女的独特一支。它的传承不仅仅发生在作坊里,更普遍的是发生在家庭中,这保持了刺绣者幽闲贞静的创作状态,但也限制了刺绣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一门女红技巧,刺绣长期以来得不到艺术殿堂的认可,也得不到理论研究界的重视,为文化史界忽略。其实中国传统刺绣在漫漫发展历程中,除了实用性、装饰性、民俗性及技巧成分,也包涵着相当程度的书画艺术性,从宋代绣画到晚明顾绣,文献记录中不乏“针神”之赞誉,相当一部分保存至今的古代绣画精品呈现了刺绣技法与绘画功力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绣”与“绘”之溯源比较显示刺绣与绘画自古关系密切,刺绣的工具——“针”的名称发展探源亦暗示其文化内涵。中国江南传统刺绣与绣画有着久远密切的联系,绣画传统始终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与文人画紧密结合的历代绣画之巅峰——晚明顾绣就诞生于松江地区,并深刻影响了明清江南苏绣的发展。

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山水刺绣,是在当代著名刺绣艺术大师苏州姚建萍老师的绣庄。那时我正在开始学习刺绣,因为是初学者,绣到第四幅的时候,老师让我选了一幅近代陈少梅先生的山水画。清逸淡雅的独特意境深深的吸引了我。通过二十天的努力,我把这幅山水画刺绣完成了,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后来因为我的先生送了我一套清代娄东画派的画册,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绣制一幅我们苏州太仓籍的清代著名绘画大师、“四王”之一王原祁的山水画。但当时我不知如何了解和研读四王绘画,我就去请教了太仓博物馆原馆长、四王研究专家吴聿明先生,向吴老先生请教四王山水的画风等有关问题。谈话间,我逐渐感觉到要真正绣制好一幅古山水画决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的。幸亏有姚老师、吴馆长等师长们的鼓励、支持和悉心指点,以及我先生在我身边的帮助,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给我提供了很多有关清初“四王”的研究书籍。我想,如果我没有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展了一些对四王山水的较全面的初步了解和研究,我是很难绣好四王山水画的。

清初的四王山水画风在中国美术界上统领了近三百年,不仅对整个清代的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以其特殊的方式继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王原祁也被认为是引领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驱,与西方的现代主义代表塞尚可相提并论。王原祁,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苏州府太仓州王原祁出生在娄东(太仓的别称)的名门望族王锡爵家族,家门显贵,累世书香。其四世祖王锡爵系嘉靖朝会元榜眼,官至万历朝首辅大学士;曾祖王衡与其王锡爵一样,榜眼及第,官翰林院编修;祖父王时敏为清初画坛的领袖;父亲王揆,清顺治十二年进士;王原祁本人亦考中考中康熙朝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后又成为娄东画派领袖。

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记述了自己与绘画结缘,他秉承家学,精研画法,继承了延伸了其祖父王时敏的绘画艺术。

我阅读了许多有关四王绘画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对王原祁的画风画理进行了分析与考察,为绣制王原祁画作作了前期准备。不难看出,王原祁是一位以严格的理性精神来创作的画家,从而我们得以窥见王原祁已经不再像他的祖父王时敏一样,有“宛然古人”的那份飘逸之气,更不会像祖父那般因为笥箧中偶有佳纸而兴意为之,其画前的准备与绘画的过程就已经多了一份规模,将祖父自天骨带来迥出天机的笔端转化为“遇古人真本,向上何求,视其定意若何,结构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的理性思考之中,王原祁将祖父王时敏的画家正脉递进为“南宗正脉”。王原祁的“南宗正脉”中认为王维“始发其蕴”其实是对“院体”画风的认可,即便是“惊心眩目”“刻画精巧”的北宗画风在王原祁看来依旧大小不觉径庭,王原祁在题画稿中称道:“画之有董巨,犹吾儒之有孔颜也”。

后来,我拿到了限量版的王原祁画作复制品,经仔细选择,我选了一幅名为《疏林远山图》的作品。我先用十数日于绸布上将其放大十倍以上的画稿描绘出来,每一笔都力争形准,然后又相应配制了30多套系的花线,预备开始绣制。

在山水画的绣制过程,我遇到了不少表现技术上的困难。之前绣制过的古山水画大多是画石头,一般选择6丝或8丝粗的打底,这样绣制速度很快,近景可一下突显出来,但我按此种方法试绣了一部分,感觉效果并不太好,因为这样绣制非常写实,而古山水画的飘逸雅境却无法充分表现。经过思索,我把不满意之处,然后在该块区域用二丝打底,找准绣制山石的所有颜色、明暗、花线,一块面一块面的绣。堆叠的山石与山石之间也先找准形,然后绣制。因为石头的视觉效果是比较硬实的,所以我用的刺绣技法以短针为主,来回两遍就能虚虚的绣满。可是,稍后我又发现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这样的绣法可较好的表现远处的隐隐约约的山石,但对表现近处的石头是不太合适的。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试着用四丝或六丝来绣制近景的石头正面明的部分,远山用一丝或半丝绣制,这样视觉上的远近层次感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很好地表现出娄东四王山水画那种更似有非有的淡远的感觉。另外在树木、茅舍的绣制方面,古树绣制也是比较复杂,绣线的丝理与明亮度直接会影响着整幅画的效果。绣树的明暗度如果太亮,就会使整幅画面显得非常的突兀。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精心绣制和不断地对局部、整体的调整修改,一幅《疏林远山图》苏绣作品终于完成了,它较好地比较忠实地表现清代娄东画派山水画大师王原祁先生原作的风貌和神韵。后来这幅荣幸得到了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的临摹古山水画苏绣作品,又参加了“第四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暨江苏民间文艺‘迎春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评奖活动”,并幸运地荣获了江苏省民间工艺的最高奖“迎春花奖”,这对我继续开展清代娄东画派山水画苏绣研创工作,增添了信心和指明了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田艺珉:《清初“四王”摹古研究》,故宫出版社2016年版;

郑晓慧:《王原祁》(上、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上海博物馆:《南宗正脉——上海博物馆藏娄东画派艺术》,2011年版;

故宫博物院:《故宫藏四王绘画全集》,故宫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