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课程新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课程新体系

万玉丛

石家庄实验中学 邮编052460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中教育教学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目前,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高,面临着一些新的教育问题。因此,文章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重视程度不足,课程边缘化;教学方式单一,创新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包括加强重视程度,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多元化课后练习,增强复习力度;实践教学,提高操作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新体系

引言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高中生掌握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于此,相关教育部门也对高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高中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研究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有很多教师都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观念及方法的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具体来说,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科认知上存在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并未设置为考试科目,教师和学生并未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很难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一方面,教师依然束缚在应试教学理念下,常常有意识、无意识地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的科目中,针对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关注不够,认为其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生受到教师和高考压力的制约,在日常的学习中也会习惯性地取舍,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依然奉行“一本教材走天下”的理念,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常常忽视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但是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来说,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但滞后的教学内容致使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相符,难以真正满足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最后,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是一门艺术,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面临核心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有效引导,才能真正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陈旧、落后,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与新课改下的要求不相符。

2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课程新体系

2.1接触最新技术,激发创新意识

目前,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意识的激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尽快接触最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新媒体联盟、创客空间、虚拟现实、游戏学习、飞行模拟、智能假肢等,这些先进的技术知识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便利。其次,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接触最新技术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可以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写作、制作、传播信息,创作多媒体作品。此外,介绍最新技术也是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体方法是利用最新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利用小视频进行飞行模拟,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模拟”的专业知识。另一个例子是:“信息无处不在”。比如,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和课后的信息,走过食堂时食物的气味告诉我们可以吃的信息。通过这些身边的小事,我们再次介绍智能假肢的技术活动,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

2.2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互联网技术教学全新的内涵,需要教师转换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模式,并根据高中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教学。因此,学校要制订有效合理的教学计划。首先,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努力营造良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当引进新鲜的教学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教师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把生活中的事例带到课堂中,丰富教育资源,防止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脱节。手机是利用ETACS系统、GSM系统信道发出并接收信息,或者利用基站实现信息中转,直接连接至对方的手机,从而实现话音交换,让不同空间的人能够实现语音通话。教师结合生活案例进行讲解,避免了单一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彰显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础的信息化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2.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整合个性化课程

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向的是充满了个性差异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平台开发各种课程,如普通课程、学习困难学生课程和优秀学生课程。普通课程是主要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的是一般性学习,主要是以导学案、微课等各种教学资源为主。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课程主要是微课和补偿练习。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进行补偿性学习,并通过随机选择相关练习进行自测;也可以与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远程连线、答疑解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注重“探究型”课堂的构建,通过有效的课堂引导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参与信息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所以,教师还应立足于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层次化的探究问题、依托于生活素材、开展项目式教学、优化课堂提问等,借助有效的课堂引导,促使学生高效地参与知识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晓彦.基于新课改的高中英语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J].文化创新,2021(26):11.

[2]孙亮.多元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网络,2021(16):133-134.

[3]杨春.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2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