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教育”促进打造活力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活力教育”促进打造活力课堂

马微

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   130000

  活力教育是以“让生命充满活力”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实践模式,以指导学生在“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和大胆创新”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彰显生命活力为基本诉求。其核心价值取向强调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充分开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源泉。活力教育的四个维度涵盖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合力才能生成教育活力。

    一、激发学生活力

    1、反败为胜

    精英教育使许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并没有让学生自我体会探索。活力教育把学生从“考试机器”、“分数奴隶”和陪读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成功打下基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教育目标由培养精英转向培养公民。而使教育“反败为胜”的关键又取决于能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摄取知识,由一味独立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和有机合作学习。

    2、反客为主

   学生要“反客为主”,需有稳定的情绪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氛围,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能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积极的心态、欣赏的目光,理解和尊重他人。鼓励先者为师,正者为范,使学生既能站在高处去综合分析和全面理解,掌握学习的“形”,不失对知识的反复探究、实践和应用,理解探索学习的“神”,赞扬学生开发潜能、拓宽想象和思维的点点滴滴。教师则指导、启发、促进和合作,去陪伴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和创造性地探索,成为真正意义上“主”。

    二、增添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利用课堂教育资源生成的共同教育的力量。这个合力既来自于教育者,也来自于受教育者在课堂中自发生成,师生双方教学相长。它既弥补了教师教育能力的不足,是对教师亲和力、威信的有益补充,也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作用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增添教育合力的途径有:

    1、培养学生学高为师

    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努力承担起自己教育自己的重任。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知识差越来越大,而且打破了年龄的界限,老师不再以知识权威者自居,淡化教与学的角色,树立培养成功意识,为每个孩子的成功而教育。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开辟一方新天地,更是从人性化出发,让每个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参与,充分利用其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张扬个性,高效快速的全面发展,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

     2、教学经验促进学习

     “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之母”——达·芬奇。学习就是掌握经验和改造经验。学生通过提问和被提问,向别人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解说自己对重点、难点和疑问的处理,和同学合作,一起处理学、教过程中的各种困惑。这样既掌握了学习能力,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经验,更可喜的是获得了教的经验,良性发展了学习和教的能力,提升了教育合力。

    三、汇聚教育活力。

     教师充分汇聚学生的教育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形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养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即使在没有教育者的启发指导下,也能自我修养,并以此相互产生教育影响力。

    课堂预设生成教育活力。教师要用匠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和情感融合。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交流反思,分层教学和学科渗透给学生提高教育合力创造了条件,使师生于课堂和谐共生。

    四、关注教育细节,凸显活力。

    1、“举一反三”的全视镜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先从一些寓言、故事中旁敲侧击地让学生明白一些事理,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故事化、形象化、具体化然后再引入问题。在此基础上,老师接着再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地思考和反省,这样的教育细节带来的教育效果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一世。

    同样的道理,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学辅导中。应该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分析,科学而全面的设计和处置,通过书本、生活,学生的自身体验等多方面去对这些教学环节进行“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多维”思维的形成,使学生能够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让学生不仅能认识到问题本身,而且能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全面的观察思考。

     2、“互动生情”的放大镜

    教育需要感动、感恩,在感动中生情、在感恩中接受。教育需要“互动 生情”,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生情”的过程,细节就是教育“互动生情”的载体。

     有句话说得好:感动人的作品,必须先感动作者自己。同样,要“感动”学生;老师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育需要“感动”。教育学生时,用感动的话语来感动自己、来感动学生;用感恩的心理来让学生从心里感恩着去接受老师。在这样的心理下,与学生互动,就会少了些对学生的埋怨和怨恨,会去愉快地接受学生享受教育,同时这样也会使学生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教学。

     这样的“互动”不仅使师生在教学中相得益彰,而且在师生“互动生情”,这里的“情”就是学生知识的生成,就是知识传输的快乐“跳跃”。教育需要这样的“互动生情”的细节,学生更是喜欢。这样的细节就像是放大镜,让师生把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心灵感受放大了清晰了,让教育教学变得更人文化了。

    3、“潜能唤醒"的兴奋剂

     学生的思维“火花”需要老师巧妙地点燃。不仅需要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也需要唤醒老师的教学教育的“潜能”。只有积极而科学开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潜能,让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创造性的教与学之中,这样的教育教学无疑就是充满艺术魅力、光芒四射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潜能唤醒”的教育教学的细节。

    这种“潜能唤醒”的教育细节就像是一剂注入课堂的兴奋剂,能让师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

     4、“开放自如”的控制器

     抑扬顿挫的教学,是最吸引人的活动,是知识与情感交融的完美展示。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开放自如”的艺术、需要抑扬顿挫、需要“波浪式”的前进的旋律。

     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老师们也是这么做的,如先表扬或者是先讲学生的优点,然后去鼓励学生去做得更好,前提必须要改正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组织教学是一门“开放自如”的艺术,“收放”自如,巧妙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从中捕捉教育教学的机智,在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调控,按照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去循序渐进,同时不忘给学生一些“高潮迭起”的喜悦,这样的细节处理就像是计算机精密的控制器,能够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不会卡壳死机,反而更加精彩迭出,好戏连台。

     5、“意境渲染”的播放器

    有专家说:一节课,只要学生真正地认真听到、学到20分钟,就可以了。这20分钟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是—节课的“灵魂”所在。如果把我们的课堂看作是一首诗词,我们的课堂应该有一个让人咏叹或者震撼的“意境”。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掌握了这些,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样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形成学生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我们的课堂活力和教学效率。

    关注细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教育教学智慧和活力的必经之路,最终所有合力形成的活力教育,就是教育之乐章的音符,是教育鲜活起来的诗情画意。活力教育的构建既是需要也是必要,星光不忘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怀揣活力教育情怀,埋头做实实在在的事,静侯花开,必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