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合作机制下的中国与中东欧文化交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17+1”合作机制下的中国与中东欧文化交流研究

周运海,姜有为

(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

摘要: 2022年是“17+1”合作机制启动的第十年。在过去几年的交流合作过程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一步加深了政治互信,在个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非常完美成果,非政府组织等合作活动也在各个方面非常的活跃,为中东欧地区国家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合作机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区域对外关系合作新战略研究("17+1合作"和此前的"16+1合作")是促进中国大陆近年来主动开展深化中东欧间全面人文合作战略交流发展的一大战略性的工作,是促进中国大陆近年来主动开展深化中欧间全面人文合作战略交流发展的主要工作,也是中国推动发展中的大国关系型合作外交事业在蓬勃发展历程中遇到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加强两岸政治人文领域互动交流合作则仍是今后继续和巩固及增强深化两国合作民意基础关系上需要的最后一条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文化交流,东欧国家,17+1

  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进程

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制定了清晰的文化交流路线图,继2012年以来,无论是国家政府推进我国与其他中东欧国家深化友好合作中的12小项的举措,还是中东欧国家和2019年新发布的名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成果清单"继续被国家作为重点交流合作的领域加以推进。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合作及技术合作技术交流工作的阶段特点大体来说可以简要归纳或概括起来如下表现为:起点往往比较低、发展进得非常快、潜力空间也较大、任务相对比较重。从中国关系与其它中东欧的国家关系产生合作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情况分析来看,在到目前为止2012年,中国的国家关系与其他中东欧的国家关系产生合作已经开始步入制度化进程,中国与任何其他所谓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都意味着在今后整个地区国际问题格局上均会受到很大的限度的一些积极的影响。从自第一次国际冷战接近结束的新时期开端以来,中苏双方关系问题发生过的那一系列的跌宕与起伏,到苏联第二次冷战东欧国际局势的剧变及其后发生的苏联与中东欧间国家关系问题的"西进"的破裂,以及在很久以前,中国在与原苏联和中东欧国之间的国家关系问题中的长期与发展中这都是几乎或始终的处于了一种停滞的状态。这掌握了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动态发展和若干重大的国际形势。直到在2012年,双方外长们才重新开始,重新公开表态并承认对方。8年半以来,通过官方建立的规划国际合作的平台,我们已经基本形成构筑起了我国特有的一套的与中国以及与中东欧的国家之间的工作模式,以加强民间人文信息共享交流、人员文化往来合作交流、人文信息资源共享交流等项目,为了工作内容并重点扶持建设起来的新型民间全方位人文资源的交流和利用网络合作与国际交流的新的合作发展模式。思想人文技术交流活动也更为丰富了,他们增加了与国际民间的广泛友好交流与联谊交流活动,增加了自我内涵。

在推动文化交流活动方面,1000余名外国学者和学生和1000多名中国学者和学生,他们一起将赴俄罗斯等中东欧国家学习汉语。近年来,中国的一些组织和欧洲等中东欧的一些组织,他们一起开展组织了一系列艺术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包括中国和中东欧等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论坛、艺术家风格与创意展示活动、文化和创意设计产业论坛、音乐艺术夏令营、舞蹈艺术夏令营活动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为文化交流发展搭建好了一道良好平台。

在相关人员交流方面,旅游投资促进和协调建设了关于旅游签证收费减免办理程序等机制和政策,这大大促进推动了中国与几乎整个西方的中东欧国家的旅游互动交流。2014年5月,以印度匈牙利国家为首组成的印度中国和中缅东欧的国家委员会正式成立。此后,双方也定期分别在中国或者其它的中东欧国家分别举行了有关旅游的高层友好会晤、旅游文化产品专题展示推荐、旅游成果展览活动等。促进了我国旅游和其他中东欧国家的旅游业,开始开展了新的一轮交流旅游技术合作,并且增加了重要人员业务往来。

此外,以中国-中东欧国家间合作协议框架为合作基础,开展进行的"小而多"行为政策备受关注。地区双边文化交流研究与推广合作研究也因此被大力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努力打造全方位人文交流平台。

2.17+1合作机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

文化艺术是我们人类文明上最瑰丽灿烂璀璨的瑰宝,在各国人民交往中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与其它中东欧的国家间由于其巨大的民族历史差异和社会地域差异,导致了这存在着几乎完全不同的地域独特文化传统优势和优秀文化资源。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岸在民间文化层面就开始存在着深入交流。"17+1合作"为推动双方文化交流建设提供起了更加有效平台。在双方的积极和谐的历史文化关系促进下,双方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取得到了很多非常积极有效的实践成果。

每年在中国和东欧国家领导人年度会议通过后实施的年度提要计划和年中期纲要计划也都可能包含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为确实使国际文化交流内容更加多元通顺、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全面丰富,双方政府共同组织打造建立起了多个双边官方文化交流平台。其中"中国中东欧文化合作部长级论坛",这个项目搭建的平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级别最高的,也是最重要的官方平台之一。“中国中东欧文化合作部长级论坛”这是指由中国旅游部会议领头单位组织举办的国际级别的集会会议,每间隔两年多进行一次。在中国至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时间内,定期地举办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在这次论坛研讨会上,通过讨论《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的文化合作》方案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杭州宣言》协议等相关重要文件,双方专家就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认真交流了宝贵意见。中东欧国家工商总局对该论坛平台的推广作用都给予以了极大肯定。

截止到2021年为止,中国与已经与中东欧国家212个城市建立起了友好省市关系,除了政治上的一些交流沟通之外,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的不错的例如,许多老一辈人的童年记忆《苏捷斯卡战役》就源于中东欧地区,匈牙利的足球先生普斯卡什等中东欧国家体坛明星更是在中国人尽皆知我相信你走在路上随便问个路人也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个传奇,贝利之前的最出色的球星之一,足坛最出色的左脚射手之一。还有中东欧地区的一些著名景点圣索菲亚大教堂、布拉格广场、罗马斗兽场吸引了大量中国民众前去旅游

3.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前景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内外人文交流,先培养和扩大,再巩固和继续发展中国国民群众与其他的中东欧的国家人民群众朋友之间的良好民间国际友谊,进而巩固扩大中东欧国家民众和其他有关国家人民群众良好的人文交往态度。这当然且必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长期的、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以下一些实际问题。首先,第一点是目前尚未真正形成起成熟有序的和制度化运行的经济人类合作活动交流平台。第二点是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双边信息互动明显不足,分布明显不均。此外,人文学术交流机构的建设质量也和办学规模上大有不尽相同。最后,人文领域交流比较容易,但同时容易受到跨国经济联系和国内政治关系等的复杂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合作交往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经济领域。这个数字"压缩机"就决定出了双边互动的重要程度和规模。同时,受中东欧等国家结构性因素影响和双方自身利益因素影响,在这双重影响下,双边文化传播的效果不是特别的不理想。

因此,可以同时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去加强中国和与其它中东欧国家进行的经贸人文交流。

首先,努力推动中外人文技术交流的合作与制度化。为切实促进中国地区与西方中东欧区域国家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今后中国政府计划进一步的突出重点区域的人文交流项目实施的统筹规划。但目前在操作层面仍是一堆零散的活动,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的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大力促进我国与其他中东欧国家建立更多紧密的贸易合作。在国际上,互相交流的这方面,欧盟积极助力其他国家与其它中东欧国家落地发展人文领域交流及合作等项目。同时,一定要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各国建立的国际双边合作和其它多边经济文化交流机制。尤其是人文交流合作项目。例如,充分利用在中东欧方面已基本建立好的中外高水平经济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特别我们应该利用中东欧经济文化高峰论坛、中东欧海外青年文化政策对话活动等文化交流平台、中东欧海外人文研究与学术移民对话等。通过全面的欧洲人文,可以帮助在全欧盟社会层面内形成比较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政治舆论氛围,从而通过向下舆论引导,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在中国和在欧盟中东欧国家的舆论环境。

第二点则是要满足中国和中东欧这些国家的多层次的共同需求点和差异化服务需求。特别是在经济方面,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一方面,由于经济市场形势和各种各样的不同历史以前遗留的原因造成的十分不利的麻烦影响,此外我们要注重与某些具体国家的对接,因为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需求,不能同一用一种标准来对待。中国与欧洲国家应该重视中国—中东欧国家发展对中国双边关系的影响,这是双方的共同需求。所以,中国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一国一策",每个国家都特别对待准备,从而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文化交流。我国应该对欧洲各国精心设计和协调具有中东欧国家特色的人文特色交流活动。

最后,也是第三点则是要以分别建立了中国与中东欧与"文明伙伴关系"国家为建设总目标,在现有的"人心"框架和未来"中欧关系"的框架条件下,中国与其他中东欧国家应该重点放在加强深化双方在科学技术、出行旅游、文学文化、教人育人,科研项目等重点领域方面的友好交流往来与合作。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特别奖学金"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举措,有效拓宽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平台。此外,旅游、青年、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考虑到上届中国中东欧峰会已经邀请欧盟等相关国家参加,中国可以通过举行操办2020年中国中东欧峰会。此次通过会晤活动等合作机会向首批中东欧国家的主席和常驻观察员展示推广了此次两国重要领导人和派驻观察员国人文技术交流方面取得新的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本次中欧国际合作峰会对当前中欧国家关系平稳持续协调健康深入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天颖. “16+1合作”机制下中国对中东欧文化外交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孙玉琴,卫慧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数字贸易的思考[J].国际贸易

[3]张印.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发展潜力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8.

[4].探寻中东欧艺术 “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项目——中东欧当代艺术展”开展[J].浙江画报,2017(12):54-57.

基金项目:该文章将作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SKGH177)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0WYZX19)的阶段性成果

周运海,(1982.7.16-)男,汉,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姜有为,(1981.9-),男,汉,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