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3

“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王成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中小学 湖北,五峰 443412

摘要:国家提出“双减”政策之后,如何实现作业减负成了教师们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减负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题量那么简单,减量不减质成为教师探讨的焦点。本文在讨论“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作业减负的优化对策,希望能够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减”;作业减负;问题与对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就简称为“双减”政策,确切指出要全面减少作业的总量,缩短学生写作业的时长,对校外培训行为进行规范,尽可能消灭培训过程中的各类乱象。政策提出,优先选择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等城市作为“双减”试点城市,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变革,对国家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一、“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遇到的问题

国家实施减负政策之后,为了顺应国家的政策要求,学校必须要紧跟国家政策,大力减轻学校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的时间。下面,我们将从作业量、作业难度和学生写作业时的情绪三个层面分析“双减”政策下减负所遇到的问题。

(一)作业量显著减少,学生练习不足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为了顺应政策的要求,学校教师也在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师会努力设置一些更高质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比较少的作业来掌握更多的内容,让他们能够腾出部分属于自己的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一味的学习不思考,学生的学习就会显得比较紧迫,节奏比较紧张,让学生疲于奔命,而没有时间对知识进行深入思索。而“双减”之后,学生的作业量显著减少。有一些教师甚至认为,目前的作业量几乎已经没了可以减少的地步,作业减负不能一味要求减少作业量。尤其是语文作业,到了高年级之后,语文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阅读和练习才能够真正取得教师设置作业的效果。

     (二)作业难度下降,难以满足升学要求

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一方面是减少作业量,另一方面,要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难度,让其更加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控制作业的难度,不仅仅是为了减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对于限制学生的超前学习,让学生重视作业的主体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多留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完成的作业,教师和家长的负担才能够减轻,才能够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以前,老师总是喜欢在作业中留下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完成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对作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甚至可能让他们对作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教师所留下的作业开始向书本知识靠拢,所考察的知识点越来越接近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考察也从考察其完成难题的能力而向对基本知识掌握熟练程度方向转移。尽管此举能够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但是,摆在中学生面前的升学考试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都无法忽视它的影响,作业难度下降,根本无法满足升学考试对学生的要求。

(三)学生焦虑情绪得以舒缓,但紧迫感下降

如果学生的作业量又大,难度又大,每天的作业都需要写到十一二点,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甚至还有一部分题,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无法顺应完成。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势必会对写作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让学生面对作业就感到焦虑,不想写作业,不愿意学习。“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学生的作业量减少,难度下降,必然会让学生觉得相对轻松。对于作业的抵触情绪也会相对减轻,主观层面变得积极。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愿意写作业,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也了解作业对于学习的作用,所以,他们会愿意写作业。但是,以往的作业难度过大,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作业难度降低之后,学生从作业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是,这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满情绪,面对学习的紧迫感下降,学习动力不足,极易出现懈怠的情况。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的优化策略

作业减负牵涉到的主体很多,有教师、家长、学生还有社会等多个不同的部分。虽然“双减”之后,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所减轻,其焦虑情绪也有所舒缓,但是整体而言,“双减”的目标还是没有达成,作业减负策略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必须从教师、学校等多个不同的方面进一步作出相应调整。

(一)教师进一步反思,设计闭环式作业

作业是老师留下的。要想通过作业来达到减负的目的,教师进一步反思作业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当意识到,要改进作业,但从写作业的时间和需要完成的量的方面是难以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的,作业也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以此取得更好的成绩,“双减”的目的是为了彰显作业对育人的重要作用,利用作业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的情感价值感等,让学生对自我形成更加正确的认知和管理。而要优化作业的质量,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要优化作业,必须先优化教学。教学和作业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师可依据单元讲课进度,结合课程所讲解的内容,联系讲课重点,分析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作业优化要达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目的,教师在作业中应该明确标记,让学生每日一练,通过作业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某中学物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验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为老师会针对性地强化这些内容。其次,在优化作业内容的过程中,要是要做到上下结合。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提升作业设计质量,重点关注作业的层次差异,整合相关的作业内容。同时还要加大对作业指导效果的关注,多听学生的反馈,我是学生的感受,及时找出学生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从时间长度、难度等方面听取学生的意见。

其次,教师要对作业优化情况进行反思。一是要反思作业是否取得了想要的效果,所用的验证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可行?是不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要在教师反思中找出学生遇到的问题的原因所在,不不断进行循环推演,形成一个相对稳健的闭环。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布置一个需要动用所有知识点的闭环系统。

(二)强化教研组研究,推出作业+标准

   要优化作业质量,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是很难实现的,还必须要不断强化教研组的力量,提升作业的整体质量,为作业提供一个标准,供教师们参考。

教研组必须要齐心协力,设计出作业的标准,让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尽管教研组教师面对的学生会有所不同。但大多教师是来自同一个学校的,他们所面对的都是同一学段的学生,教师们之间相互探讨,集合众人的智慧和经验,设计出一个作业的标准,不仅质量高,而且适应性强,不同老师都可以使用。在自己安排学生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作出调整。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标准作业,是经过教研组各位老师认真探讨的,甚至他们在布置每一份作业之前,都要亲自做一遍,保证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此为基础,各个教师再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作业的方式和内容,在教研活动中明确自己如此调整的理由,让各位教师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标准作业的内容。

经过这样的深度探讨,教师对于作业会形成更明确的认知。教研组也要不断针对作业内容进行交流,实现经验共享,给对方一个启发。对于作业安排中遇到的问题,经过深入探讨,也可以找到更好地解决方案。同时,教研组的教师还要相互批改,指出对方所设计的作业中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业的难易程度,确定完成这些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作业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需要适用的对象,提升作业的针对性。

(三)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统筹管理

学校是一个制度性特别强的地方,其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而作业优化自然也需要依靠学校的统筹管理。具体分析,学校在优化作业设计,改善减负效果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作业协调制度。学校要掌握各个学科作业的具体容量以及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利用各学科组的协调和整体统筹,合理估量作业的容量,既不可过多,又不能过少,要鼓励多个学科组教师进行合作,设计跨学科作业,让作业具备更强的整和性。

其次,作业存档制度。学校要将各个学科所设计的优秀作业保存好,依据他们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类,划分成基础类、实践类、易出错类等不同类别,标记清楚,为其他教师参考借鉴提供方便。

三是作业交流制度。教学不是个人的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自己关门管理,而应该相互交流,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是要积极听取其他教师和家长甚至学生的意见,聆听他们对于作业的看法。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学校的统筹,由校方出面,促进各方的交流,以此解决留存作业遇到的问题,实现共识。

四是作业评价制度。学校要定期举办一定的活动,让作业的各主体方参与作业的评价工作,及时找出作业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内容,及时改善,保证作业的质量。另外,学校还应当继续健全对应的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校验,提高课堂管理的质量,为作业设计的进一步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势在必行。尽管当前的作业减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任重而道远,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参与主体应该齐心协力,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完善作业设计的标准,激励教师相互交流,为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清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楠,陈志利.“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家庭作业设计的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基于H市A校五年级学生的调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7):8-16.

[2]刚婧妍.双减下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现状与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2(07):154-156.

[3]宁本涛,杨柳.中小学生“作业减负”政策实施成效及协同机制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137个地级市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9-16+23.

[4]方晓波.“双减”政策背景下广州市优化作业设计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2022(0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