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融合推进边疆多民族沿边高校民族团结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4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融合推进边疆多民族沿边高校民族团结工作

李剑  , ,朱庆玲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保山田家炳中学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世界格局多变的今天,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云南边疆、多民族、贫困地区的高校民族团结工作如何开展,以有效化解敌我斗争的严峻形势。探讨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意义、查找分析工作现状、提出了开展工作的四个有效策略。强调了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坚持尊重认可差异一体化融合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实践是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凸显高校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履职尽责,守好阵地,做好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融合推进  高校  民族团结工作

引言:2022年是最不平凡的一年,疫情不断,俄乌冲突,日相被杀、台海动荡……,我们不禁要问,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世界已经迈入了动荡起伏的多事之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的来了……。身处祖国腹地的云南,以边疆、多民族、贫困地区为最大特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高校,如何在大变局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批示、批示后,如何在敌我斗争异常尖锐的形势下,守住高校这块思想阵地,守住青年学子青春的热情,通过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一体化融合推进边疆多民族贫困地区高校医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共同团结凝聚青年学子,与西方敌对势力展开坚决斗争,顽强战斗,守初心、担使命,以主人翁精神,投入到学业中,以全身心的投入开展学业报国,奉献社会,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的华彩乐章。

1.做好边疆多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意义

1.1育人是是首要任务

立德树人工作既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安身立命、生死存亡之根本,亦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开展所有育人实践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塑造则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有丝毫含糊。

习总书记指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重大问题面前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态度鲜明,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念,全面落实科教兴国第一战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处于末稍环节,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人才聚焦地,知识体系的聚合处,思想培育的形成点,育人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也就成了高校铸魂育人的重要时代使命和首要政治任务,关键教育手段,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大局和根本。我们必须从全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重塑时代新人的高度,深刻认识和领会人才培育中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意义、时代意义、思想意义、理论意义,深刻把握和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的要求,全面落实和坚守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历史担当和时代重托,真正将民族团结工作落实到实处,促进广大师生自觉从思想深处、认识高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从骨子里、血脉中融入尊重中华民族大团结,热爱中华民族共同体,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者、热爱者、建设者和守护者。

对高校人才培养、育人使命完成和办学成效中、以及高校办学质量考核评价中,应该始终不渝地将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试金石,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指标来进行落实。因为这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千秋伟业,国家安全的重大需要,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1.2做好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关键一着

民族团结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生命线,是一切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是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们的国家自然也不能例外。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民族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祖国稳定的铜墙铁壁、国泰民安的定海神针。治国必治边,边疆的稳定,决不是小事,一处安、处处安,一角稳出河稳,治边工作的核心在普通的百姓,在千千万万的民众,作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聚集了大量热血青年,这些青年是否心怀祖国,是否坚定支持社会主义,是否热爱我们的党和人民,是否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等这些决定行为重大问题和思想观念,就显得格外重要。治国必治边,治边必强化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抓实抓好刻不容缓。

1.3

抓好高校民族团结,家安国稳固天下

高校历来是青年才俊、知识青年、文化聚集地,也是各种思想的交汇的百花丛,思想活跃的青年历来是各方政治力量争夺的最主要对象,青年兴则国兴、青年稳则家国安。只有青年心怀百姓、心怀家国、心怀天下,国家民族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未来才光明而充满希望,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都必须始终牢牢掌握高校这块思想高地,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保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坚实力量,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治国必稳边,治边首要引导好青年,青年稳、高校安,家国平安,天下太平。

1.4强边富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祖国核心利益

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共享发展红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富强的最重要保证,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辉煌与苦难,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民族团结则国家安泰,民族涣散则家国不安,百姓遭殃,生灵涂炭。我们必须始终不渝的坚定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边疆稳定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我们使命在肩。

1.5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最重要的民族团结育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假如丧失了民族认同、身份认同,没有了身份意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也必将再次面临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历史悲剧重演的风险。只有我们牢牢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才能找准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团结起中华民族56个民族同胞的伟大磅礴力量,创造新的人间奇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

2.边疆多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现状

2.1不利方面

2.1.1隐患多,风险高

学生来源整体生源质量不高,生源主要集中在高中毕业后,高考成绩无法达到本科录取层次的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但又无法考入高中的(大多数)五年制大专生,整体素质无法与本科院校学生素质相比,思想上容易被引导,知识学习上能力不足,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风险高,危险点多,可触发的可能性大,特别是部分学生在原有生活环境中获得的不良影响,比如边境或当地的不良宗教渗透、不好的民间习俗、不法分子的影响,甚至不良思想文化思潮的熏陶更加重了问题的发生,加之云南又是边疆、多民族、贫困落后地区等现实更加剧的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没有正向的、正确的、适合学生、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正能量的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就特别容易走偏,甚至误入歧途,又加上境外不法分子的渗透无孔不入,就算是当地的民族习俗习惯风俗等等如果引导不当都可能引发群体性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整体工作难度较大,风险较高。

2.1.2 暗流涌动、各方暗自发力

高校民族团结,只有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才能抵挡来自各方的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来自影视的、自媒体的、国外的、境外的、不同文化阵营、社会变迁引发的各种海量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的各种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思想激进、观点奇特、价值观模糊或者背离大众等等层出不穷,问题类型繁杂,名目繁多,各种力量交织、各种意识形态碰撞,各方力量暗自发力,各种暗流蠢蠢欲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引发重大事件,高校管理的难度日益加大,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2.1.3谈得多,做不够

高校是学生各种思潮聚焦之地,问题多,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角逐场。历来也是各级高度重视之地,工作安排多,要求多,会议多,时间久,特别是近几来年,各级管理机构更是层层加大管理力度,加大压力传导的力度,基层就像橡皮一样,长时间处于紧蹦状态,难免出现,说的多,要求的多,但工作具体落实到什么地步,预案安排到什么程度,问题发生的处理能自如到什么程度这等等许多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杜绝说得多,做不够问题发生。

2.1.4长时作战,有倦怠思想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民族团结工作,由于学制原因,一般学生到校3年,2年在校1年实习,时间不长,但对教师而言,学生一届一届又一届,来了这批来那批,就像链条一样,一直持续进行中,学工人员长时作战、对象年年变,工作时时新,工作似乎永远都在进行中,没有休息时,更没有压力释放点,工作还要继续,倦怠思想自然存在。

2.1.5资源不够,配合不深,合力不够,力量分散

边疆高校,大多从中专或者中职、专业学校升格而来,通常情况下,发展成熟,办学悠久,底蕴丰富厚重,但却存在办学资源不够,特别是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做法经验,最新研究成果落地等不够,学校内部治理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发展滞后,配合不深,整体合力发展不够,力量分散,不能形成更有效的经验传承,做法总结,整体实力仍需加强。

2.2有利方面

2.2.1 党的坚强领导

只有无产阶级才生来就没有民族的偏见,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也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高校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现代大学制度、学校章程的执行,进一步规范了各学校办学治校的新发展,在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无疑党的坚强领导成了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保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性制度设计,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

2.2.2教育新政的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高校、社会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校持续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都在努力回答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才培养之问,新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出台,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

2.2.3稳定的长期一线师资工作队伍

多年的发展,按照高校办学评估硬性指标,各校通过多年办学,都已经培养并形成了稳定的长期在一线锻炼,一线成长起来的师资队伍,他们工作经验丰富,多年从事一线工作,直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子,特别是近年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必须都按标准来进行配备,不达标不进课堂,为更好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最坚实的人才资源保证,这是多年来发展最值得骄傲和庆幸的,有人有师资才最有力量,有更多的专业师资是我们更好办学的最大底气和最大信心,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有底气。

2.2.4良好的校园民族团结育人环境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软硬件方向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并正在向办世界高等教育进发,特别是双一流的建设,更让我们增加了抢占未来教育科技高地充满了信心。多年办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学校体系,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各校中形成三个离不开的良好民族关系。各校也形成了基于学校自身特点的特色鲜明的办学品质、办学特色丰富内容,形成了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特别是种族人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育人环境。

3.推进边疆多民族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策略

3.1.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紧跟党走,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他们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华文化,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帮助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使之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志青年。

3.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客观理性分析,辩证看待问题,准确认识民族团结工作的现实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斗争的异常尖锐性,以及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对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帜恶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严重性的认识,这些错误的思潮会削弱部分高校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制度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他们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错误观点会影响民族团结稳定,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时时牢记,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冲突是需要化解的,决不可似是而非,含含糊糊,推诿扯皮。

3.3必须坚持尊重认可差异,一体化融合推进的工作思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把民族团结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高校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学生民族团结工作开展,要始终不渝坚持尊重认可差异,但又要一体化融合推进的工作思路。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又交融发展,我们要客观、理性认识存在的差异性,但又要明确差异并不代表无法交融,而是共享交流的快乐,生活的幸福,合和共生,共同协调融合发展,融入彼此生活,共同培育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华文化,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同舟共济,祸福共担,共同奋斗,共享中华民族发展的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面向少数民族,也要面向汉族,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反对不同民族中可能存在的

狭隘民族主义和汉族中可能存在的大汉族主义这两个大敌。一体化融合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开展。尊重是最好的共同发展,不同民族间要统筹一体化推动融合发展,共同开创民族团结新气象。

3.4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民族团结工作,不是一句话,一个口号,需要师生共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查找问题及时化解问题。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四对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牢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族工作关乎大局的五个认同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实践中,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制度认同融合,把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与国家认同融合,把精神家园建设与文化认同融合,把家国建设与命运认同相融合,把交流互鉴与情感认同相融合。突出强调,实践中融合,实践中共筑、共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知不觉、潜移墨化、自觉自愿中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自然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焦开山,包智明.新时代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民族研究,201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J].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