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浅析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

杜珊珊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四川 仁寿 620500

提要:藏族舞蹈在我国民族舞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舞蹈体态中具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对此加以探究将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本文以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而展开研究,通过以藏族舞蹈的类别划分作为切入点,进而对舞蹈藏族体态审美文化的构成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美学视角对藏区舞蹈体态展开解析。

关键词:藏族舞蹈;体态;审美特征

前言

藏族舞蹈是藏民生活的一瞥,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藏族舞蹈是其社会与文化交织的结合体,涉及到藏族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藏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产方式以及民族历史等内容。从藏族舞蹈的表演艺术形态来看,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藏族人民有意识地保留了传统舞蹈中的精华部分。

一、藏族舞蹈的类别分析

(一)种类划分

经过对藏族地区的有关资料分析,从内容上看,藏族舞蹈的种类繁多。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谐”与“卓”。

“谐”主要指的是藏族民间一种集体的歌舞形式。而对这种歌舞的形式进行细致划分,又包括:谐、堆谐、果谐、果卓(也称作“锅庄”)四大类;

“卓”所指的是以“鼓舞”为主,附以表演的舞蹈形式。藏族舞蹈中的“卓”主要包含两大类:即《热巴卓》与《卓谐》。其整个舞蹈具有的特点是:舞时不歌、歌时不舞,另外,此类舞蹈注重技巧性的表演。

二、藏族舞蹈体态审美文化构成分析

(一)藏族舞蹈体态的形成背景

藏族作为青藏高原上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具有较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正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中孕育出了藏族。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热情好客,青稞酒、酥油茶是藏族人待客与礼仪活动不可缺少的物品。此外献上洁白的哈达是藏民在平时交往中的礼仪,表达出了藏族人民诚挚纯洁的内心。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天性,其民间舞蹈中囊括的基本动作都源自于日常生活,注重劳动中的肢体运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最终而形成了藏族舞蹈的艺术形式。随着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繁荣昌盛,藏族人们的思想意识与精神生活切实得到解放与提升,民间舞蹈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从一开始的那种劳作过程中的自娱自乐转化为艺术舞台上的表演。

(二)藏族舞蹈体态内蕴的文化审美特征

在藏族舞蹈体态内蕴的文化审美特征中间,我发现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圆”与“颤”。“圆”这一体态内蕴作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元素,其融合于各类舞蹈的技巧、装束以及动作等环节中。故此“圆”在藏族舞蹈构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例如,藏族舞蹈之中比较多见的“绕”即是以“圆”这一元素来为显现其动作规律的特点。无论谐舞、卓舞,还是其它舞蹈类型中所涉及的绕袖动作,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围绕着“圆”而进行变化,尤其是寺庙舞和热巴舞中的绕腕动作、翻身动作或是击鼓动作,都彰显出了圆具有的体态美。“颤”这一体态内蕴产生在很大成度上参照了“踢踏”。踢踏直接决定了舞者在屈伸动作上是否能够运用自如。舞者进行踢踏时其脚掌分别有轻重、有先后的再地面作富有节奏性的动作,进而发出不同的踏地声音。

(三)藏族舞蹈体态内蕴的民族美学特征

藏族舞蹈体态内蕴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美学特征,其中主要可以概述为三个方面。即:刚性美、柔性美、沉稳美。首先,“刚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屈伸动作之上,在藏族舞蹈中进行训练主要是靠“锅庄”来完成,尽管同样是双膝颤动的动作韵律,但是它所具有的节奏更铿锵有力,“刚”这一动作把握上应该有停顿、又连续。舞蹈者身体躯干与上肢要随着脚部的步法而流动,其整体感觉是块状的,注重表现藏族舞蹈憨厚与深沉的个性。当藏族舞蹈者经过了硬屈伸的训练以后,其膝部控制力便得到良好提升,进而能够更好地表现出“锅庄舞”跺踏飞奔风格特点。其次,“柔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膝部的屈伸动作上,但频率与“颤”相比较慢。其形式是做有节奏的屈和伸,并保持连绵不断。其动律核心是既松驰又有控制能力的柔软屈伸。舞者要加强膝部屈伸的控制能力、连贯性以及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另外还要领悟藏族舞蹈中“弦子”的含义。比如说要了解和掌握三步一撩和三步一抬的动作要求,甚至要从一个简单的靠步做起,只有这样做,加诸胯部、驱赶以及头部进行巧妙配合,方能彰显出“弦子”这一舞蹈包含的特有韵味。第三,“沉稳”这一特点是藏族舞蹈中的另一民族美学元素,“沉稳”具有的特点是:力量向下、雄健沉稳、气浑力厚。呈现出藏族舞蹈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表现最为明显的当数“卓舞”。

三、藏族舞蹈体态的美学视角解析

(一)藏族舞蹈腰、膝体态美感分析

藏族舞蹈之中用腰的动作较为丰富,无论是男性舞蹈者,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摇摆”的腰、“妖娆”的腰在运用上都比较讲究。不论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腰部舞蹈动作完成到了最佳的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相当突出的审美特征。

(二)藏族舞蹈手、脚体态美感分析

在慢板的状态中大家在缓慢的歌声中而携手,上身保持挺胸,基本舞步是“两步两踏”,并不断向着圆圈作顺时针方向绕行。其歌声欢快,人们携手对跳,作“两步双踏”、“两步跺踢”、“两步一跺”等基本的舞步,与此同时,舞者手臂不断进行“双摆手”、“前后甩手”、“交替绕手”、“双晃手”等动作,整个舞蹈显得铿锵有力,舞者情绪活泼且激荡。这种颤动的状态形成一种完美的韵律感。舞者进行踢踏时其脚掌分别有轻重、有先后的再地面作富有节奏性的动作,进而发出不同的踏地声音。在踢踏的过程中,舞者膝盖松弛而又富有弹性,其屈伸频率快且幅度小,形成上下有规律的快速颤动,加之各关节灵活配合。在藏族舞蹈中进行训练主要是靠“锅庄”来完成,尽管同样是双膝颤动的动作韵律,但是它所具有的节奏更铿锵有力,“硬”这一动作把握上应该有停顿、又连续。

(三)藏族舞蹈体态的节奏美感分析

其表演程式是男女分开各站成一排,携手围成圆圈。或者是男女交织成圈。一般在开始之前,领舞者都会先说一段或唱一句吉祥话,作为舞蹈的引子。然后齐声大喊:“秀、秀”或“去、去、去”等口诀,进而转入激情舞蹈的阶段。男的唱一段。女的唱一段,相互对唱与对跳,直至跳到唱完歌词。最后会以较为风趣的口诀结束舞蹈。此舞蹈无乐器伴奏,但是在个别一些地区也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之所以出现乐器伴奏,主要是因为人们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为了激发舞者在表演中的情绪,从而不断地结合音乐以达到丰富“果谐”表演形式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是在藏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是其民族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是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形成的基础。探讨藏族舞蹈体态的审美特征,是对藏族舞蹈艺术的继承,也是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需要。当今的藏族舞蹈与新的艺术思潮相碰撞,不断开发与创新,使传统的藏族舞蹈在新型历史情境中显示出特有的风貌,这也将会使藏族舞蹈不断走向成熟,乃至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3.

[2]薛战鳌.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J].大众文艺,2014,1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