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高捷

武警工程大学   陕西西安   710086

摘要: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植入概念,而是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思政”的立项建设,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工程能力,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电子技术课程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案例探讨与设计,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求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把握与深刻理解。

《电子技术基础》是工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背景课,是理解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和设计电路能力的一门必修考试课程。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节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设计和实训,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备设计常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能力,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课程知识并重、难点融合对接,突出实践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提升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塑造适应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着学习性强、应用性广等特点,是开展课程思政很好的平台,能很好地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衔接在一起,为发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电子技术课堂知识传授中,采用学科融入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通过价值引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将思政教育中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集体利益等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员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1融合设计的背景

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对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赋予了课程崭新的内涵。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时代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完全认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部分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为什么要开展课程思政”和“如何推进课程思政”的认识依然模糊,从而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如图1所示:

C:\Users\cjr\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02cb7e66331352ca52f521b91de9bf5.png

图1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图

2融合设计的思路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应该集“知、仁、勇”于一身,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这也意味着课程的重心随之发生了转变。对自然科学课程来说,它不再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还表现为传播科学文化。通过知识和文化的滋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塑造其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创造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于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

1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和任务出发,以知识点为媒介,以科学知识形成为基础,以具有科学特点的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融合立德树人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结合点。电子技术是一门科学,是研究电学、认识电学与解释电学现象的科学,它是通过大量的理论与科学实验发展起来的;电子技术也是一门技术,器件参数的选择、电路模型的建立、实物性能的验证都要通过设计与制作电路来确定;电子技术又是一门工程,从元器件到实际电路,从电子线路到电子装备,都离不开工程实践的思考;电子技术同样也是一门数学,集成了数学模型、函数、算法等,没有数学就没有电子技术。

2技术手段

a.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重要会议文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提高教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知促行,提高站位,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b.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问题导入式、案例分析法和项目合作式等方法引入授课内容,积极运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等教学手段,包括视频、幻灯片、网页、电子书等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3、研究意义

通过对电子技术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过程

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是关键。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满足为人师表的要求,运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够结合课程实际,有效地传授专业知识,渗透的教学理念必须要紧跟行业发展,与行业步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2思想引导

要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的。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

3课程传授

专业核心课程是支撑整个专业体系的支点,融入思政的专业课程,不只是思政课程,有效地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才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通过此课程的教学,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专业的学科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眼光。不仅要求学生夯实专业知识而且要关注未来科技,要树立学生“科技强国、从我做起”的强国梦。

(4)人格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帮助学生关注和维护身心健康,培育学生优良的人格品性,做一个人格健全的新青年。众所周知,比智慧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5)社会稳定发展

培养学生在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贡献。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我国加强疫情防控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4、小结

电子技术从工业、交通运输、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各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突出重点思政元素,更好的教学教学设计,特别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让隐含的思政元素散发出应有的光辉以照亮学生。另以方面加强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愿意思考更要会思考。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李晋馥,曹树谦.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2]理工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应用[J].严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