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族霸王鞭与汉族霸王鞭之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浅析白族霸王鞭与汉族霸王鞭之关系

 张梦璇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51701 云南昆明

摘要:清代杨琼在《滇中琐记》中所概括的“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俯仰屈伸,辗转反侧,无不中节,亦绝技也”。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 滇游记》中曾提到洱源凤羽土司尹忠两次“以鼓乐为胡舞,曰‘紧急鼓’”招待徐霞客当地艺人说:很早以前洱源的霸王鞭舞也是与金钱鼓搭配而舞的,后来才分开的。在楚汉相争之后霸王鞭舞便广泛流传开来,直到今天的白族霸王鞭和汉族霸王鞭,它们在道具、动律、与表现形式上都有所相似,又有些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霸王鞭;白族;汉族

一、白族霸王鞭舞

    白族“霸王鞭舞”是广大白族群众中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云龙县、宾川县、祥云县和保山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邱北县、玉溪专区的元江县等白族聚居地区、散居或杂居在其他地、州的白族群众也跳这种舞蹈。其动律特征为:上身以胸椎为轴,双肩交替牵动胸部划圆旋绕,形成绵而韧的感觉,下肢以做跨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感,跳该舞时,舞者身体各部位必须主动与道具(霸王鞭、金钱鼓)所欲敲,击的方向相迎、承接。70岁的白族老艺人赵学尧教授舞时特别强调:霸王鞭打身上的哪里,那里就去接霸王鞭,不然就跳不出味道了。除了“承”以外,“旋”、“颤”在该舞中也很明显,霸王鞭舞的“旋”主要表现在胸、肩、臂三部分的配合中出现的不同方向的旋绕及其身体弧度的变化、舞姿的动势。舞蹈时,上身的“承”和“旋”与下肢连续的“颤”的配合,是舞蹈者产生舟船在波浪中起伏飘荡、悠然洒脱的风格特点和“仰俯曲伸、辗转反侧”。主要形式是集体舞,一般均不表现什么具体内容,属于一种情绪舞。多数情况下是以载歌载舞的乡村舞队形式穿插在“绕三灵”、“田家乐”、“闹春王正月”、“本主节”等传统民族节会中表演。此外,还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霸王鞭舞主要用传统的白族唢呐曲伴奏,中间则插入民间打击乐,用以突出节奏,烘托舞蹈气氛。常用的舞曲有“大摆队伍”、“耍龙调”、“耍虎调”、“将军令”等。此外,部分白族乡村还有专用于霸王鞭舞的舞曲“霸王鞭调”。各地的这类舞曲的旋律和唱词也不大相同,各具特色。白族年轻男女跳的霸王鞭舞节奏鲜明、活泼热烈,常常带有竞技比赛的成分。这种类型的舞蹈,动作组合复杂多变,动作幅度大、力度强,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老年人跳的霸王鞭舞则比较稳沉庄重,动作规范考究,富有雕塑感。白族霸王鞭舞现主要形式有大理霸王鞭舞、洱源霸王鞭舞、剑川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舞、宾川霸王鞭舞。

二、汉族霸王鞭舞

    汉族“霸王鞭舞”或叫《打莲湘》(打连厢)、《金钱鞭》、《打花棍》、《浑身响》是过去传统节日中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湖北等地,而在北京、武汉、成都、唐山、东北的霸王鞭舞如今已成为盛行的健身舞蹈‘打花棍’了。其动律特征是用鞭端磕打全身个肢体部位,双鞭互击,磕打地面,击打对方。舞蹈动作有“磕、打、推、转、挑、翻、荡、摇、摆、甩、等10个花样”,在击打过程中下肢配有摆胯、屈伸动律,它集舞蹈、武术、体育与一身,节奏明快、粗狂豪迈、喜庆欢乐。整个舞蹈快慢结合、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刚柔兼备,富于变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汉族霸王鞭舞主要形式是集体舞为主,一般均不表现什么具体内容,属于自娱性舞蹈在传统民族节会中表演。此外,还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有时还与表演唱结合起来如“二人台”。霸王鞭舞主要用曲牌伴奏,汉族霸王鞭舞现主要形式有河南叶县霸王鞭、湖北霸王鞭、山西霸王鞭、山西榆社霸王鞭、山西河曲秧歌霸王鞭、山西河曲霸王鞭花棍舞。

三、白族霸王鞭与汉族霸王鞭之间的相似之处

白族霸王鞭舞与汉族霸王鞭舞在起源、道具、动律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但是它们大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的起源都是以楚汉相争时兵器说;部落战争兵器说(兵器、警军器);模仿栽秧说。在道具上,主要就是长约一米或是两尺四的竹竿或是木棍,在两头或是鞭上加以装饰而组成的。在动律上,两者都是上身以胸为轴,双肩交替牵动胸部划圆旋绕,形式绵而韧的感觉。下肢以做跨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感。舞动时舞者各部位必须主动与道具所击、敲得方向相迎、相承。仿佛在洱海上的小船,悠然自得地在海面上漂浮,好似波澜不惊。在表现形式上面它们都不表现什么具体的形式或是内容,都是自娱性舞蹈,在一些节庆、民俗活动中表演。舞蹈形式,有群舞形式、三人舞形式、双人舞形式、独舞形式。

四、白族霸王鞭与汉族霸王鞭之间的区别

    白族霸王鞭舞与汉族霸王鞭舞在道具上有细微的区别:白族的霸王鞭鞭上有四个长方形孔,空中嵌入的铜钱。汉族霸王鞭鞭两头系上红布条;鞭两端打眼穿上铜钱并系上红布条;鞭干缠上花边,系上铜钱、旗穗;鞭干先用电光纸缠起来,两边穿上铃铛、系上金穗条;鞭干用红布裹,两端系上铜铃和毛线制作的小绒球。汉族的舞鞭有“单鞭”与“双鞭”,“单鞭”与白族没有太大区别,“双鞭”则是一手持鞭,一手持手绢、拿扇子又或是双手各持一鞭的。在动律上,白族霸王鞭舞的动律特征比较细腻,同时双肩带动胸部八字旋绕,形成绵而韧的感觉,下肢以做跨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感,屈伸小而不乱,跳该舞时,舞者身体与道具主动敲击,如清代杨琼在《滇中琐记》中所概括的“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俯仰屈伸,辗转反侧,无不中节,亦绝技也”。它除了“承”以外,“旋”、“颤”在动作中也非常明显,它的“旋”主要表现在胸、肩、臂三部分的配合中出现的不同方向的旋绕及其身体弧度的变化、舞姿的动势。而汉族霸王鞭舞的动律特征是偏粗狂豪迈,动作幅度比较大,用鞭端磕打全身个肢体部位,双鞭互击,磕打地面,击打对方。下肢以摆胯与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左右摆动。白族鞭子主要以击打肩、手、脚、臂为主,汉族主要以击打身体的中段、地面、和双鞭互击。在现表现上,汉族霸王鞭已不再只是“单鞭”的打法,如今配有手绢或是手拿扇子又或是双手各持一鞭。在搭档配合上面,白族是女持霸王鞭男持金钱鼓,而汉族是男持霸王鞭女手托盘。在舞蹈形式上面,它包含白族霸王鞭的基本舞蹈形式外还有与表演唱结合的,如“二人台”中的舞霸王鞭。

长期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方面有着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互补互助的历史文化背景,其重要意义也绝不仅仅是汉族舞蹈文化影响着白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白族舞蹈文化也强烈的反映着汉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白族文化吸收汉族文化,时间很早。在东汉时期汉朝几次发巴蜀兵向贵州、云南进发;元狩年间汉武帝又派人到滇池地区,寻找通往印度的通道,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滇池地区停留了一年多久,之后又多次派兵征讨“西南夷”。100多年间汉王朝以数千乃数万之师,征服了滇国,攻占了洱海地区,在云南设郡县,开筑道路,移民屯垦,传播文化及艺术。至南诏、大理国语唐、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更为密切白族即以开放的胸襟,主动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白族霸王鞭舞和汉族霸王鞭舞在过去的时间中,都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要真正的掌握霸王鞭舞,就要懂得区分白族霸王鞭舞与汉族霸王鞭舞的历史文化背景、舞蹈动律特征及其相互发展关系,从而真正的掌握霸王鞭舞。

作者:张梦璇

单位: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