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5
/ 2

关于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

唐云密  ,杨凤

  重庆市涪陵城区实验小学校  重庆涪陵 408000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重提升道德品质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家庭有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怎样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工作;青少年成长


引言: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干扰因素也越来越多,比如暴力游戏、不良信息等。这些干扰因素在不断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让青少年学生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道德品质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笔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一、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先决条件,如何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难题。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同时,教师言传身教,把优良的思想和规范的行为传递给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良性引导,与学生做朋友,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有利于家校共育体系的建立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空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成长空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同样,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显突出,上一代或隔代亲人对学生的溺爱,导致家庭在德育教育工作上出现一定的疏漏,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缺陷型性格,例如自私、刁蛮、任性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学生成长塑性阶段,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性格和行为进行纠偏,弥补学生的性格缺陷,有利于促进家校共育体系的建立。

(三)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融入德育工作的相关知识,学习有关孝老爱亲、团结友爱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一方面能够正向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让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

青少年在学习阶段,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人文知识。教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成长,共同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四)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工作的缺失,会造成一系列的成长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的不断增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呈现给我们的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学生在遭受一些小挫折的时候,会产生叛逆、逃避甚至是轻生等一系列偏执的想法,做出一些难以控制的行为,造成家庭悲剧的发生。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旨在消灭学生的“玻璃心”,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内心压力,使他们能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挫折,健健康康地成长。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把该项工作放在德育教育工作的首位。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不断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从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进行正向引导和教育,纠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以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一些正向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共同学习研究,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学习先进模范。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德为做人之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也必不可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上,要多引用现实案例,以生动的案例为切入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标对口地开展教育工作。

教师要加强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正向宣导,让学生明白良好品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正确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主动学习榜样,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建立小学德育体系的方法

(一)认知和实践并重

德育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将所学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理解所学知识。

如开展慰问孤寡老人、小小志愿者等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慰问孤寡老人的时候,亲自动手为老人服务,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明白孝老敬亲的重要性,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在行为和习惯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对于学生不良的习惯和行为,要及时地制止和规范,不能任由其发展,否则会导致纠错成本提高甚至无法纠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的位置,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放任自流。

对于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在成长阶段最渴望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要多为学生考虑,与学生深入交流,切忌以偏概全,或者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学生横加指责,这只会增加学生的叛逆情绪,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要将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进行统一要求的时候,也要结合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不一样,受到外界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引导和教育所有学生,而要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让德育工作得到有效地实施[3]

(四)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学校教育要结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开展学校教育的同时,重视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经历,做出不一样的教育措施。

我们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针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效开展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结语: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注重德育工作开展的方法,不能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也不能一刀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我们多项措施并举,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到底[4]

参考文献:

[1]李桃.浅析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10).

[2]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M].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3]林虹. 创建融合教育示范学校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8(10).

[4]杜庭良. 小学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N].江苏教育报,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