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使备课富有弹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浅谈教师如何使备课富有弹性

曹青花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十一中学   青海  格尔木  816000

“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破了教师备课的真谛。我认为,有效备课,优化备课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备课不要流于形式,要富有弹性。

教材是众多学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炉“航标”。所以在我们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深钻教材,吃透教材;要有自己的钻研、创新、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堂创新。长此以往,教师会思想定势,一味依赖教材,照本宣科,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深挖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从教材中挖掘新的思想、理念、创新。只有这样,变成教材的主人,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抛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现在的学生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1. 备课现象的透视和分析。

现象之一:按教龄长短规定教案的详略与备否,教龄长的教师可以获得不写教案的资格。

现象之二:强调每个教师都编写教案,且提倡超前备课,杜绝无教案上课的现象。(领导听课后要查看此课教案)

现象之三:将单元分摊到人,电脑操作,资源共享,且美其名曰:“集体备课”。

现象之四:所有教师不备详案,只在教材上划上写写画画或在教参上补充修改而已。长此以往,养成了惰性。于永正老师在《我怎样备课》一文中指出:“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通常备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隐性部分,二是显性部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是隐性部分。编写教案是显性部分。而隐性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备课。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时,看到的是显性部分,往往是凭教案页数的多少、课时多少、内容详略进行评判。教师为应付学校的教案检查,不得不在编写教案上做手脚。当然抄教案或下载教案是最好的捷径。这种教案和课堂教学就成了毫不相干的两回事。“弹性教案”更有针对性,不再拘泥于过去那种条条框框。而是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作充分的评估,从而形成本节课最佳的教学过程体系。因此,对那些业务能力较好、工作积极性较高、钻研精神较强的教师,检查备课时,可适当给予弹性;对新任教师提倡写详案,并逐步放手。要经常采用“推门听课”、“随机检查”等管理手段,督促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确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是有效备课的开端。在我们现在的备课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机械的把教科书上的目标照抄、照搬,没有自己的理解及创新。

  1. 备课内容的选择和优化。

在我们备课时,教师应首先把握本学科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段目标,从而在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防矢。假如把总目标和各阶段的目标看作几个不同的“面”,那么每节课的备课就成为无数个“点”,备课时的“点面结合”,就能使我们的备课达到高效、实用。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东西,还应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既要做到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精心的备课,先进的教育理论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没有了备课与课堂中的实践,又怎能有反思与继续实践的基础;没有了反思性的生活,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2. 1 教案的详略因课型和经验而异。写教案是为上课服务的。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2. 2 备教材最值得探究的地方。探究性学习方式是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的。它的实施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单方而控制课堂的现状,有利于课堂的自然和谐、师生互动,学生的个性张场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备课应重视这一点。

2. 3 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写自己所需。集体备课是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的过程。集体备课包括集中研讨和分散实施。在集中研讨中,本组教师可分配备课内容,提出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信息。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备课和写教案的时间。在分散实施中,教学个体可写下每一单元或每一课教学要注意的地方。写下别人的长处,写下自己的困惑和解决的方法,写下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可避免如出一辙、千人一面或思维抄袭,能体现出教师教学个性并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教案既抓住了要领又不缺少必要的特色,达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提高教案的内在质量。

2. 4 多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对照,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它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是形成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之一。现代教育提倡反思型教师,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生长点。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有时也很遗憾。在反思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子变成正确的。教师就在这种非常微妙的感受中一天天变得更成熟、更聪明。我觉得写反思要比千篇一律地写教案强得多。因为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求和统一的检查标准与新课改下教学的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的要求构成了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叶澜教授说得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课是一项充满个人创造性的活动,每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法的设计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都呈现在他的精彩的教学方法上。备课的过程就是“战略战术”形成的过程。备课的终极目的不是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苟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教师的备课是富有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