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综合性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综合性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河红联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贯彻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不仅仅是对该课程本身,而且还可以借助《文学概论》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有实践价值。对于此,本文提出要明确《文学概论》课程目标,切实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教学中要把分层次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同时《文学概论》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文学概论;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来源: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X2021D61)

作者简介:河红联,1980-,女,朝鲜族,黑龙江双鸭山人,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讲师,研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朝鲜古代文论。

《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中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为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文学观、价值观与方法论。探究《文学概论》课程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考察点结合的新教学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明确《文学概论》课程目标

这是任课教师在撰写或研读课程标准时必须非常严肃、非常谨慎地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课程目标”,才能有效地展开一切后续工作。然而,就是这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却往往被不少授课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无需深究和考量。因此,不少教师拿着教材就上课,根本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去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与此相应,能亲自参与课程标准撰写或修订者为数更少。如此一来,有的教师尽管遵循教材的基本框架讲授了课程内容,但是其能达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也因为对这一问题的忽视,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喜好随意处理教材,甚至抛开教材或讲义自由式发挥,从表象看课堂可能充满欢声笑语,实际上离课程目标的达成并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基于同行及自身教学的经验教训,笔者每次面对新的班级讲授《文学概论》时都会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阐释入手,说明《文学概论》的课程意义。指出该课程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为:具备该课程所涉及的文艺学基础知识;具备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各种文学现象的基本能力;具备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指导文学创作和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能力等。在强调课程目标时,要求学生记录,要求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为之努力。实践证明,我的《文学概论》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加之随后师生的共同努力,为期一学年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均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二、切实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维

首先要让学生在宏观上明白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这是在第一节课就要说明白的;其次,具体到每一讲,也要让学生明白该讲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因此,我在每一讲开讲之前会用5-10分钟时间,以“本讲概要”的形式向学生说明本讲涵盖的主要内容,说明本讲要完成的训练和作业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事实证明,以“本讲概要”作为每一讲的引子,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提升学习效率。

《文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在不少高校真实地存在着,这些教师认为《文学概论》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进而低估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探索的能力,因此怀着害怕学生学不懂的顾虑,每一部分都作讲解,结果教师越累学生越觉无聊。《文学概论》课程由于较强的思辨性和理论性,由此决定教师必然扮演主导者角色,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教师的主导者角色,绝不排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即学生必须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体积极融入教师的引导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课堂建构的核心力量。笔者的做法是精讲重点难点,然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进而以较高的质量融入课堂建构之中。另外,对于那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进行弱化处理,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上课时用少量时间随机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学生普遍存在的不易理解或者容易理解错误之处作集中说明,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还能有效提高教学节奏,以适应课时压缩的事实。

三、《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要把分层次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理性思维习惯和理性思维能力,并自觉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当中去。《文学概论》课程素来以抽象艰涩的理论和深奥难懂的概念成为学生们最不爱学、挂科最多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独特性,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这种“课外知识传递、课内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把枯燥单调的文学概念和特征转移到课前。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收新知识,课堂上由教师检验学习结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文学概论》这类理论课程的教学。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将抽象的概念成功转移到对文学文本的实际应用当中去,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对于多民族学生聚集的高校,汉族学生的高考分数最高,汉语文化素养也相对较好,民考汉次之,双语生在中小学阶段因为要同时学习汉语和自己的母语,所以,其汉语文化素养和对汉语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比起前两类学生要差得多。这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相较于理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更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汉语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人文素养,所以,这种教学困境就显得尤为突出。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无疑将会成功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教学困境,也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从而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四、《文学概论》中要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能够激发探究热情促进思维活动的高质量问题必然指向多元开放的探究空间。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能够持久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往往是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理论话题,固定的答案会像休止符一样,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固化为结论诠释,结论一经揭晓,就会令人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文学概论》教师在规划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将那些毫无争议的公论作为探究的话题,应该致力于寻找和设计那些既能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又明显包容着不同解答方式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这些问题的可阐发性,去发掘答案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给学生营造广阔的自主思维空间,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成功的《文学概论》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寻求和获取某些答案,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参与欲望,使他们乐于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在对问题的多维探索中发现和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问题所导出的种种答案明显具有可争论性和不确定性,很快就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提出更多的问题。只要教师引导得当,这种多元开放的探究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文学研究兴趣和理论探究意识,切实提升他们的理论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马东峰,高佳男.课程思政视域下“文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06):80-84.

[2]谢欣然.文化转向视域下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的反思[J].陕西教育(高教),2021,(06):4-5.

[3]郭芳丽.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概论教学中的有效传达[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24(03):51-54.

[4]汪国林.地方本科高校中文专业文学概论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8,30(02):103-108.

[5]彭品荣,何萍.构建“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策略——文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6,(3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