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罗永华

江门市新会第四中学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产生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活动高效顺利进行,对于如何优化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者共同探索的话题。对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多年从教和担任班主任实际,谈谈看法。

关键词:教育者 师生关系 情感

新课标的颁布,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给我们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师生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直接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者,特别是基础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应该结合时代要求,把握师生关系的特点,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高效地进行。

师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上是授受关系,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像亲属关系那样基于血缘,有着天生的感情基础。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也不同于朋友关系。朋友之间是可以选择的,你如果不喜欢和某人交朋友是没有人可以强迫你的。而师生关系在某个角度看是为了完成一定教育任务的而产生的工作关系,它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不以师生的主观态度而转移的。在目前的条件下,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某老师喜欢某学生或某学生喜欢某老师而产生而是学校指定的。同时朋友关系绝大多数是纵向关系,他们有着许多的共同点。譬如说,年龄心理、兴趣爱好等。而师生关系则是一种横向的关系。正所谓:闻道有先后。作为教育者他首先得早于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时间差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共同语言,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困难。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师生之间的“代沟”吧。

第二: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不一样。

虽然说师生双方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但在教育活动中两者的地位明显不同。教育者占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占主体地位。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从教育计划到教育实施,几乎都是教育者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受教育者也许能日渐参与其中),所以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和努力。

第三,师生的态度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是互动的。

教育者教得不好,受教育者会不接受;受教育者的抗拒又使得教育者受到打击,无法专心于教育,这更加不能教好学。反之亦然。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要提倡“从我做起”的精神。

如果教育双方没有注意到师生关系的特点往往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失调,从而影响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当老师不喜欢学生或者学生不喜欢老师而双方又没有及时地进行沟通协调,极易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教师倚老卖老,不尊重学生,这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刽子手。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师生关系呢?

首先,要低位进入,以生为师

由于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的特点,一些教育者不自觉就产生一种传统的“师道尊严”,认为自己在学生中必须有绝对的权威。其实“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真正优秀的博学的教育者越是能够“以生为师”。他们知道“以生为师”是一种美德。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随着文化传媒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可能广泛地猎取知识,教育者能在某一方面优于受教育者就算不错了,再也不可能像古代那样垄断知识了。当然,“以生为师”也是教学相长规律的体现。我们应该有韩愈一样的胸怀“无贵无贱,无长无幼,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如2018届有一个学习中等的学生林ⅹ景,他专门有周末时间去接受书法培训,一有时间就找他指点我练字,通过交流我了解他的家长要求严格,期待他成为书法艺术家,我当时听到后就鼓励他加油,努力提升自己,多修学各名家的书法,再形成自己的体系。他也开始对我所教授的科目产生很大的兴趣,经常来问一些历史帝王的趣事,或探讨一些改革的看法,中考成绩升到优秀等次。

其次,要平等相处,以生为友

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虽然不一样但是在人格上则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如果能建立与学生相近的情趣,在教育活动中能以朋友的方式进行规劝,不用至少要不用教训的语气,相信能削弱“待进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为班主任,我很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鼓励运动,发现部分男生对篮球特别爱好,部分女生喜欢跑步,我就在班会课上表扬他们,讲述运动的多项好处。利用放学时间在篮球场上与他们切磋球技,慢慢与他们形成很好的关系,他们见到我时也会直呼“阿罗”,平等地聊天,交流NBA和CBA那支球队这个赛季最有可能获得冠军。

再次,要严格要求,以生为生

教育的目的和宗旨要求老师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一定的社会效果。古人说: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应该做到“从严治身”“从严治学”“从严治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育作为教育者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可以要求学生“信其人,行其道”呢?!要使学生真正信服就得建立全面、广博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注意照顾到整体效果,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应该注意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情感沟通的桥梁。如果大家都设立厚厚的屏障互相猜疑,这样又怎么可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把握住师生关系的特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不仅仅关乎教育目的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理性构想,2000(12):12-17

[2]范红霞,论“同伙探索式”师生关系模式【J 】教育研究,2003(4):48——5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