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李晓男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随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单元教学走进义务教育的课堂,但其实施效果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目标不明,导致课堂出现单纯的知识覆盖或活动现象。本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提出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叙写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单元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李晓男(1994—),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单元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在完成某个单元的学习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是对一个单元学习结果的整体描述,而单元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合理,是其能否实现导向、激励、聚合和评价功能的关键。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逻辑起点与实践基础,也就是说,单元教学目标一经确立,单元教学就有了方向,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确立,单元教学的评价也有了依据[1]。本文拟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以小学语文为依托,浅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叙写要求,以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单元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三个来源分别是: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研究[2]。这些观点虽然是从课程整体的角度而言的,结合目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要求,上述观点对于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同样具有的参考价值,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包含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下面是对这四个维度的简要描述和分析。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所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等的规定。它不仅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中所列的学段目标,对于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价值。 因而,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必须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为依据,深入挖掘其中的学科价值。由于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具体划分为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由抽象到具体,层层递进,指导教学。

(二)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内容基础,教师可以按照教材中的单元划分,或者依据教材知识体系进行单元划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实现从课程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统编版小学教材体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重组”和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整体思维,为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提供了内容基础,并且每个单元相互联系的同时,又各有侧重,教学主题明确清晰。教师应具有整体意识,站在整本书的高度分析本单元所处的位置,与其他单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重点,确立单元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又要回到单元中去,关注单元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选文难易、选文体裁和选文功能这三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以使单元教学内容的功能最大化。

(三)学情

教学之所以具有复杂性与艺术性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走进教室之前,他们就已经拥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并且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而教参是对教师教学的普遍建议,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班级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时,不仅不能照抄教参,而且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需要、已有的知识、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重中之重是所设计的单元教学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应该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实现的,不能只针对优等生,忽视劣等生。

(四)教师

以往对于单元教学目标的研究多数只关注于上述三种因素,导致很多教师逐渐忽视自己在教学设计的地位和角色,使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逐渐走向形式化,许多讲师直接将教参上的单元教学目标抄下来,这不仅不适用于学生,更加不适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和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师是否合适,也是考察单元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固定的,而使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教师和学生却是灵活的,教师应该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3],大胆地开发和使用最新的教学资源,补充相关教学内容,打开学生思路,扩宽学生视野,对于教材中不教就会的内容,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学,把更多的内容留给重难点和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上。在学校层面上,应抓好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智慧,带领新手教师更深入系统的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督促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单元教学模式。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叙写

为了避免教学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单元教学目标的叙写应具体、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测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强烈动机。一般来说,科学的单元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ur)、行为条件(Conditions)和表现程度(Drgree)四个要素,俗称ABCD表述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杰( RF.Mager) 在1962年出版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提出。

(一)行为主体

句子的主语也就是行为的主体,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主体应该是学生,其表述的是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的身心和行为所发生的变化,而为了使单元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或由于一些教师的习惯,也可将其省略掉,例如: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二)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时的行为,准确且恰当的行为动词,不仅易于学生表现,同时易于教师检测,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于教师据此及时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进程和组织。例如:梳理、运用、朗读和背诵等动词。

(三)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是描述学生在何种条件下完成指定的学习行为,使目标检测更具有针对性。比如:能主动与同学和家长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这里为学生提供了情境的限制,需要与家长或同学分享,也可以是关于时间或辅助手段等相关限制。

(四)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指学生达到该项单元教学目标的最低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者是二者的结合。通常采用完成行为的时间、准确率和成功特征来表现。例如:在五分钟内完成、完全无误和70%学生等来描述。

三、结语

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相关教学提示,再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自身教学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并将其清晰、具体地表述出来,避免将素养目标和三维目标混为一谈,甚至人为的将其割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碎片化。遵循上述的要求,相信不仅教师所设计的单元教学目标会更加地科学规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也会更上一层楼,进而实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促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冯旭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21(12):75-80.

[2]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4.

[3] 漆洵.浅谈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J].中国教育学刊,2011(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