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鼓励激发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科学引导鼓励激发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申凯燕

河北省大名县沙圪塔镇一联小学     056900

【摘要】:在素质教育下各学科再无主次之分,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共同重要的使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鼓励性趣、体育锻炼、信息技术、锻炼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体育学科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责任。体育课主要以室外活动为主,这非常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理应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门重要学科,但现实情况不尽如人意。学生虽然活泼好动,但对于体育活动没有浓厚兴趣与足够热情,这归根于教师将原本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上成了机械而枯燥的理论灌输课,自然无法激起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的参与激情;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体育课无非就是让学生随意活动,学生将体育课当成玩耍课,这些都并没有真正发挥体育的学科功效。我们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头脑,还原体育学科的生动与活泼,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世界,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放松与愉悦,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道德,将体育学科教学与智力开发、德育教育等结合起来,这才是学生真正喜爱的体育课堂。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不是有声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等传递信息,实现信息输出的多元化。这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更加符合小学生喜新求异好动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自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认可,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与动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让体育运动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必将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1.用于复杂动作要领的讲解。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要领寓于直观的动作之中,将动作演示与理论讲解结合起来,还可以利用其特殊功能进行慢放、回放,将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将瞬间完成的动作定格。这样的教学更具直观性与形象性,学生所见所闻都是新鲜而刺激的,整个教学更是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复杂的动作要领的理解。   

2.用于体育活动前的宣传。如我校在开展冬季长跑运动之前,首先利用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在全校学生中间开展强大的宣传工作,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等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长或是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平台寻求更多体育知识,找到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的封闭教学,实现了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更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运动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激情与动力。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让体育课有情有爱   

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互动,更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与心灵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体育课来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接触更直接、更频繁,如果只是将师生之间的关系看做单纯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没有情感的互动,那么这样的活动势必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带给学生的只是身体机能的简单参与,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更谈不上对体育学科的喜爱。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让情感伴随整个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心情更愉悦,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学科功效,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与心理机智的健全,使体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   

1.将师生关系定位为平等的参与者。在以往的活动训练中,教师是指令的发布者,学生是指令的机械执行者,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被动参与训练活动,甚至是带着抵触情绪参与,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只能让学生滋生厌倦情绪。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首先就要体现师生的平等性,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一起互动参与,教师对学生是尊重与鼓励,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对活动的认可,对体育的喜爱。因此,体育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平等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动机,形成主观认可与主体参与。   

2.给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虽小,但有独立的人格与鲜明的个性,我们不能让学生同一化,而是要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成长与发展。体育活动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现的空间与平台,不管是理论的讲解还是活动的开展,都不要将学生管得太死太严,而是要留有一定余地,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身体机能更活跃,心情更放松,整个教学更加和谐融洽,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更加利于训练活动的顺序开展,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状态下展开快乐主动而有效的锻炼。   

   三、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让体育活动更精彩   

学生对新鲜有趣的活动更感兴趣。体育活动不能只是采用单一的活动与训练方式,即使再有趣,时间长了也会失去吸引力。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做到更新奇更有趣,不断带给学生新鲜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参与的激情与动力。如跑步,我们可以设计成多种活动。   

1.三足赛跑:即两人一组,将相邻的两条腿绑在一起,看哪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   

2.托球跑:手拿托有乒乓球的球拍跑步,如果中途球掉落,就要从起点重新开始,先到者胜利。   

3.运球跑:比赛者拍篮球赛跑,先到终点为胜。赛道宽0.5米,若中途有一次未拍到球或运球出界,即为失败。   

4.赶猪:即比赛者在跑道内用木棍向前推实心球,不得将球推出跑道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球,否则视为违规,用时最少者为胜利者。   

5.夹球跑:即两人一组背对背夹住球横着前进,如中途球掉落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先到者为胜利者。此外,还有钓鱼跑、抬花轿等,如此丰富的活动比起让学生单一地做跑步训练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  

   四、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兴趣是积极认识事物的特殊倾向,它首先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凡是新的事物、新的形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引起认知兴趣。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它往往同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就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结合体育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活动,营造愉悦的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身体、心理与智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