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张雅静

易县教育和体育局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摘要:阅读教学中,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语文思维以及提升学生素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口语能力。新课改下阅读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和策略,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立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提问意义和提问对策展开深入探讨,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阅读提问;提问意义;提问对策

引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形式,确保高效化课堂的构建对于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快速回答问题习惯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提问,是十分必要的。与传统单向传输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在启发学生思维以及开发学生智力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提问内容、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在保证提问艺术性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全面化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艺术性的必要性剖析

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下,互动式教学成为一种教育主流趋势,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积极性,阅读中提问艺术性越强,学生参与度就越高,课程整体教学效率也就越好。在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局限,在被动接收课程知识时难以保持学习热情,为此要想巩固学生课程知识以及帮助他们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艺术性问题,在激起他们求知欲的基础上,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以此在确保自身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艺术性对策剖析

1.确保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在以往阅读教学时,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各种问题往往都是“以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还极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的同时也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新课改下为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保证阅读提问的艺术性和针对性,即教师需在明确教学活动主体是“学生”的前提下,根据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教学主题和自身不足,再者在提问时,为确保教学模式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教师还需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问题的出现,最大程度保障了提问的有效性。

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在课堂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可综合学生实况以及文章教学目标,提出“从苏轼把自己比作闲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的艺术性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通过阅读可知苏轼当时仕途不顺,却还有闲情逸致,但面对当时的国家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时他已经把自己当做一个“清闲的人”,最后教师可让学生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苏轼,你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即用追问的形式来推进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2.确保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问题的低效化和无效化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式教学”常见问题,启发性的缺失在影响学生语文思维高效培养的同时,也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强弱,将直接影响课程整体教学效率,目前来看在教学时教师由于习惯性提出“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化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将不断被削减,自身发展也势必受到影响。为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提问时教师需要多途径、多渠道的激发学生思维,即在保证提问艺术性的基础上,增强提问的启发性,以此激活他们思维、拓展他们思路。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化差异,因此在提问时为发展学生思维,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并通过用“活问”、“ 曲问”的方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在《孔乙己》教学中,为训练学生思维以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教师可提出“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中,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如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呢?”等具有艺术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孔乙己》中的悲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悲剧呢?”,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结束语

概括而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提问式教学”合理化应用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符合当前互动式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在阅读教学中确保提问的艺术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对于改善当前阅读教学现状以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中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效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军,叶卫庆.我问故我在——反思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追问[J].中学语文,2019,13(03):155-158.

[2]陈玲玲.追问: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扬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课题组研讨活动片段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20,11(0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