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文献翻译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0
/ 2

历史档案文献翻译策略探讨

王涵

青岛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在历史档案文献翻译课上针对历史报刊中部分作品进行的翻译实践训练,将实践分为译前、译中、译后三个环节,从搜证考证、词汇、句子和语篇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总结译者在进行历史档案文献翻译时需要留意之处及实用的翻译技巧,认为从以追求历史等效原则为基础,注意考证搜证及措辞表达,同时考虑语义准确、语言风格还原等问题。

关键词历史档案翻译 档案文献翻译 历史等效原则

  1. 引言

根据定义,档案和文献有共同之处又不完全相同,本文所涉及的文本可能同时涉及这两者的特点,在此并不做严格区分文本属于档案或历史文献,而是以文本为出发点,探讨“档案(历史)文献”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1. 翻译过程

对此类文本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分为译前准备、译中实践、译后校对三个部分。

在译前准备阶段,档案文献翻译的特殊之处有三点:转写、搜证和查阅平行文本。第一,文本常为扫描、印刷件形式,在转写时如字迹不清,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缺失内容,或尝试联系任务委托者寻求帮助,也可以试图在有联系的文本(相同作者、类似内容、相近时间、同一系列文章等)上寻找线索。第二,译者想要产出正确合理的译文,必须有背景知识作为依托。在译前准备时,可以先通读全文,将需要进行搜证考证之处标注出来(如人名、地名、著作等),并逐一解决。第三,平行文本可在译前准备阶段为译者补充背景知识,为一些相关译名或特殊格式提供借鉴(如公文翻译)。在译后校对阶段帮助译者整体把握译文的语言风格。

在译中翻译实践阶段,首先要根据档案文献翻译的特点确定工作准则。根据裴斐(2018),赵南(1987),蔡新乐(2015)等学者的经验总结,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遵循“历史等效原则”,同时格外注意考证搜证及表达方面。

在译后校对阶段,笔者总结出“三遍校对法”,即第一遍对照原文检查有无语义错误,有无需要补充注释之处。第二遍脱离原文,阅读译文前后语句衔接是否连贯,第三遍以篇章为翻译单位整体把握全文的语言风格。

  1. 案例分析

笔者将从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难题入手,从搜证考证、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层面结合实例总结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3.1 搜证考证

例1: 海靖在驻意大利公使任上,特立独行,高调反对英国,与英国驻意公使克蓝玛勋爵刮驕不断,屡生争执。

分析:海靖为德国外交官、男爵,曾任德国驻华公使,易搜索其相关信息。但不管是直接搜索“克蓝玛勋爵”,还是搜索推测的英文名Lord Kramer皆无相关信息。搜索历任英国驻意公使名单也无所获。译者阅读原文前后文,发现海靖在德国驻开罗总领事任上与此人发生摩擦。又结合海靖生平经历(平行本文),发现在描述海靖这一段的经历时提到了一个人“britischer Kolonialvertreter Lord Cromer”,而埃及在当时确为意大利殖民地,可以印证此人“驻意公使”的身份。另外,在海靖夫人所写的《德国公使夫人日记》一书人名附录中亦可找到此人名,可以印证Lord Cromer即为文中的克蓝玛勋爵。

在进行历史、档案文献翻译时要谨记“历史等效原则”,考虑文本所在年代,时刻有考证搜证的意识。在进行搜证考证时,第一要学会善用网络资源,变换关键词。第二,要学会分析前后文寻找线索,搜证后也可以利用前后文内容进行引证。第三就是寻找平行文本的重要性,一些直接搜索不到的内容很可能隐藏在平行文本之中。

3.2 词汇

例2: Noch ein blaues Wunder

试译:又一次事出意外

改译:又一个蓝色奇迹

分析:本句为一篇文章的标题,直译意思为“又一个蓝色的惊奇”。但经过查询,“蓝色”一词在此处并不指颜色。颜色在语言中有特殊含义,往往与情绪相关。比如红色表示爱意,蓝色表示失望、沮丧等。所以ein blaues Wunder是指不被人期待的,让人产生负面情绪的意外。结合这一意思和文章内容,试译为“又一次事出意外”。但为了体现颜色表示情绪这一特殊意象,改译为“又一个蓝色奇迹”,同时进行注释,进一步解释“蓝色奇迹”的具体含义。

3.3 句法

例3: Der Erfolg liegt in Chinas Untergrund.

试译:沙尔特宝集团成功与否?要看中国地下交通发展

改译:中国地铁“钱”景看好

分析:本句为一篇媒体报道的标题,直译为“成功在中国的地下。”读来会让读者觉得一头雾水,结合下文介绍中国地下交通的前景将成为该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所以原文的“地下”指的是中国地下交通的建设,而企业的“成功”自然指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收益。又考虑到作为文章标题还应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故笔者试译时选择将其译为“沙尔特宝集团成功与否?要看中国地下交通发展”,采用对仗和设问的手法,尽量在还原原意的基础上更加吸引读者。但若借鉴平行文本,此处可改译为“中国地铁‘钱’景看好”,“前景”与“钱景”的谐音使得这一表述更加生动、恰当。

翻译最基础的两个步骤为理解和表达。对原文的理解不仅考验译者的双语素养,也考验译者相关背景知识的储备。而在对句子进行表达时,为了摆脱原句的限制,译者认为最主要的翻译方法有两点:划分短句和调整语序。这两点可以使译文的表达更贴近中文的阅读习惯。

3.4语篇

例4: Bei den gegenwärtigen Unruhen gehen viele zum Teil unersetzliche Werke in Flammen auf, und durch Einrichtung einer derartigen Bibliothek könnte manches, sonst dem Untergang geweihte Werk für künftige wissenschaftliche Verwertung erhaltenbleiben.

分析:这一例句为卫礼贤当年为某机构拟定的十条工作目标中第四条的部分内容。经过考证搜证,笔者可以确认其中的“Bibliothek”应为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青岛所建立的尊孔文社藏书楼(他在1913年开办了尊孔文社,1914年建成了礼贤藏书楼。)。彼时的语言风格应偏向半文半白,较有特点。笔者在阅读平行文本时,在劳乃宣撰写《青岛尊孔文社藏书楼记》中找到“若得此藏书楼,荟集圣经贤传之精,子史百家之富,待人道之晦复明,绝而复续。”一句,深觉词句用词凝练传神,便引用于译文中。但词句于原意并不能完全贴合,文风与原意难以两全。因此文风的传达特别考验译者的语文素养,若是强行追求文体、文风的对等(比如文言文),而造成阅读困难和信息缺失,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一点需量力而行。在翻译的基础上,增加有助于理解原文的背景知识,如文中“Bibliothek”,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1. 翻译实践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档案文献翻译时,笔者认为应当以追求历史等效原则为基础,注意考证搜证及措辞表达,在语义准确、语言风格还原等问题上寻找一个平衡点,选择出最忠实、最恰当的译法。译者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因此要字斟句酌,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其准确的表达出来。译者既要不断加强学习,也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工作过程中译者还要强化心理素质,诸如反复搜证无果等情况实属常见,要放平心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蔡新乐.(2015).历史文献翻译的原则性追求———孙中山著《伦敦绑架案》的翻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81-83.

[2]李靖,侯玉 & 缪丽伟.(2021).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的历史文献翻译研究. 散文百家(理论)(01),133-135.

[3]裴斐.(2018).历史档案翻译的格式、语境转换与特殊准则. 档案学通讯(05),89-93.

[4]赵南.(1987).翻译外文档案材料的几点体会. 中国翻译(0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