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继承和传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2

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继承和传扬

卢赫炎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不断奋斗创造出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以发掘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为基点,坚持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红旗渠精神;新时代;传承;弘扬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延续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红旗渠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青年一代不断坚持传承与弘扬,正如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调研时强调:“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需要当代青年不断继承发扬,深度挖掘其科学内涵。

一、红旗渠精神的产生背景和科学内涵

(一)红旗渠精神的产生背景

林县(今安阳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自古以来就是水资源极其缺乏的地区,世世代代的林县人民为干旱缺水所困扰,严重制约了林县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为彻底改变林县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林县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上凿出了一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2]。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也为以后林县地区能够跟上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在这一伟大实践的过程中,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

(二)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力更生。红旗渠工程修建之初,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 但是勤劳的林县人民并没有被艰苦的自然环境、恶劣的施工条件吓倒,而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方针:水泥、砂石自己烧、资金不足自己筹、炸药不够自己造,缺少施工工具便利用手边现有材料自行研发制造,整个施工过程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第二,艰苦创业。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既无内部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无外部技术经验的指导,完全靠着林县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一切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从领导干部再到普通工人,没有食物他们就上山挖野菜吃树皮,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睡在闷热的山洞里、睡在危险的峭壁上、睡在冰冷的石缝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第三,团结协作。面对如此巨大的工程量,整个林县的工业部门、商业部门、卫生医疗部门、文化部门等各行各业都全部投入到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中来。广大林县人民在党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下团结一心,真正做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管男女老少都在为保障工程顺利修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林县人民正是秉持着团结协作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最终取得了胜利。第四,无私奉献。红旗渠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工,之所以能够孕育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同千千万万林州人民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林州的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始终坚持“勤俭节约、廉洁奉公”“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将自己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而把自己的工作标准放在首位,往往都是“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党员干部身先模范,大力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这便不断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中来。

二、新时代坚持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意义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需要。

红旗渠工程的建设,其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困扰林县人民长期以来的干旱缺水问题,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使得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这正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历史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红旗渠工程建设之所以能够造福人民,根本上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够率先垂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在工程施工最困难的时候,在施工面临险境的时候,因此,红旗渠精神中那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传承与弘扬。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体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的传承与弘扬。正如习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红旗渠精神中那种敢于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恰恰表现出在那样的革命年代人们在面对困难所展现出的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状态,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就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更好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新时代下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经济上看,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发生变化,原有的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经济秩序,正在逐渐转变为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从政治上看,传统的G7统领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G20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且更为深远。同时全球化进程也发生着重大变化:英国脱欧、美国“退群”、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想要化危为机就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而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国故事的代表。与修建红旗渠时所处时代相比,当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们仍要牢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红旗渠精神中不断汲取精神给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不认命、不服输的姿态来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困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基点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始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新时代坚持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现实路径

1、将红旗渠精神的科学理论广泛应用于实践。

想要坚持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那就必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红旗渠精神中所体现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用于当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当所在地区爆发疫情时,广大党员干部可以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争当志愿者协助当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多种新技术、新手段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宣传,使其真正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在宣传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当下发生的实事进行宣传,比如在河南7·20特大暴雨抗洪救灾期间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就可以同红旗渠精神进行融合,这样不仅能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而且还能促进红旗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将高校作为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主阵地。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高等院校由于具有学术水准高、受众范围广、专业能力强的特点,因此高校在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各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在科研中的专业性能力,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对红旗渠精神开展专项研究,也可以同林州市当地的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联合,互派师生进行学习沟通共同研究开发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下的新内涵。同时高校也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将红旗渠精神更多的融入到课堂之中,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在学生们上课、学习的必经之路上放置红旗渠故事宣传栏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了解学习红旗渠精神。这些都将有利于广大青年学者来学习红旗渠精神,更好的发挥高校作为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主阵地。

3、将红旗渠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首先,各地农村发展应当充分汲取林县当地依托红旗渠精神开展建设的经验,比如建设红旗渠精神纪念馆、红旗渠元宇宙剧场、红旗渠工程实景剧。各村落应当充分挖掘本地的红旗渠精神和红色文化,寻找红色精神先进典型案例,以此为依托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用红色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各乡镇企业应当研发一批红旗渠精神特色文化产品,例如与某品牌的矿泉水联名,推出瓶身设计印有青年洞景观和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字样的外观;推出印有红旗渠、青年洞图案的手机壳、服饰等文创产品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售卖。通过多种手段将红旗渠精神展现在实物上,扩大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力与影响力。最后,各乡镇可以在当地开设红旗渠干部培训学校,组织村民定期来学习红旗渠精神,积极同林州本地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展开合作,打造一批优质文化课程,这样既为当地农业发展培养人才,又促进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2] 毕明阳:《论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3]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第1版。

[5]刘雅歌:《河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郑州市:郑州大学,2020年。

    [6]孙红旗,王军红,李红霞:《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5期。


[1] 毕明阳:《论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

[2]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4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