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视角下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产业化视角下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

王洪野

(大连市文化馆,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保护和开发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产业化视角下,分析保护和开发两者的关系,探究保护和开发的意义,进而从工作模式、品牌模式、可持续发展等角度阐述保护和开发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产业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些年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近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同时,传统音乐的生存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势在必行。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民歌、民乐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传承的特点。我们从三个角度分析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一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特征相辅相成。部分研究人员将其进行拆分甚至对立,显然较为片面,且违背辩证法原则的。二是保护和开发音乐类文化遗产,如何在自身“流变性”与保护“原真性”之前找到契合点。三是音乐类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历史性”保护与“时代性”开发,避免传承工作趋于商业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媒体和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增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起到很好的信息传播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群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起到引导群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音乐遗产开发过程中出现娱乐化的倾向令人担忧,因此,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过度商业化或娱乐化对文化遗产的不良影响。

二、保护和开发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一)有利于深入探究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提高对它的价值认可,进而高效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当社会环境与人们审美需求发生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涌入都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注重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能够有效保障更多音乐类文化资源的流传,便于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文化传承。

    (二)有利于完善我国非遗保护机制

   随着我国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保护并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和一定规模的体系。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完善适合我国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非遗保护机制,进而将非遗资源进行整合、统筹,为我国非遗项目的相关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深入发掘传统音乐文化价值

    音乐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通过人们之间的文化互动充分发扬其文化价值。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其独有的民族、地域、时代特征,保护并合理开发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其文化、经济、社会、历史价值的发挥,促进其价值实现现代化价值的转化。

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策略

    (一)促进产业化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产业发展理念应是保护和开发并重,开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要将生态化保护一同融入,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在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应遵循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规律。首先,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其次,利用科学有效的统筹方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最后,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分批次、分层次、分地域等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开发工作,实现音乐遗产资源自身价值的延伸和转化。

   (二)构建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模式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指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的技艺或能力,也指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对传统音乐的运用和创新意识,深刻领悟传统音乐技艺中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今社会实际发展相结合,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快节奏的环境下不断增益。首先,重视对传统音乐传承人的培养,不仅要提高传承人的技艺,还要培养传承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市场运作能力。其次,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再次,优化传统音乐传承人保障制度。最后,建立信息全面的档案库,有效避免在保护和开发中出现偏差,保障传统音乐的原真性。

    (三)创建特色品牌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并植根于群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特殊的艺术思想理念,其内容多反映民众的生活、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由此也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通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发现,建立传统音乐博物馆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开发手段。博物馆具有征集、收藏、展览等功能,能够高效利用各种文字、影像资料或各种高科技手段,对传统音乐的发源、特点、表演形式等进行展示和推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这些特点,开展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观众置身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能够充分领略其艺术魅力。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创建富有地区音乐色彩的品牌模式,能够在增强传统音乐影响力的同时,加强人们对当地传统音乐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开发相关艺术品的复制产业,也能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在我国,大多数传统音乐表演过程中会使用多样化的表演道具,且道具和音乐角色人物往往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将音乐演出中使用的道具进行产业化开发,制成多样性的纪念品,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如京剧中的刀枪、宝剑,川剧中的脸谱,西安鼓乐中的战鼓等,在受到群众喜爱的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和社会影响力。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制作成音像制品。通过多样化的视频、音频等内容,展示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民族生活习俗、地方特色风情等,能够给予观众和听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及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体验,对传播和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作用。

   (四)加强音乐类非遗文化社会教育工作

   保障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能够有效进行,要注重对社会整体人员的教育,培养人们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首先,针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教学,不定期邀请传承人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其次,针对高等教育的学生,学校要加强相关音乐教学工作,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多元化的音乐选修课程,邀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学校特聘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觉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从而推动保护和开发工作的进行。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利用社区的宣传板、公众号或是群众活动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加深群众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其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结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为有效提升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核心工作理念,构建科学的工作模式、创建特色品牌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开发的良好环境,进而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得到有效保护。

作者简介:王洪野,大连市文化馆馆员,主要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培训等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