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交际研究促进对外商务交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以跨文化交际研究促进对外商务交往

丁小娟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224000

摘  要: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提高的不只是语言应用的能力,还是商务领域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人才不仅要面对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经济环境,还会受到许多语言交流上的、非语言交流上的、社会习俗与惯例方面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对外业务的开展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提高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 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现象;能力培养对策

一、跨文化交际现象及其重要性

去不同国家进行商务旅行,日程安排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尽量避开你所去国家的节假日,因为在节假日,人们是不做生意的。在法国,男人每天使用香水和化妆品的次数比女人更频繁。在意大利,上门推销产品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认为当一个妇女独自在家,有人上门推销是不能够被接受的。中东和拉美国家的商务谈判人员喜欢和对手近距离对话,而美国人和对手谈判时则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美国,  “Vicks”品牌产品非常流行;而在德语中, “Vicks”是“slang for sexual inti-macy”,所以,到了德国“Vicks”改成“Wicks”之后,产品才重新受欢迎。由此可见,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着内容上、形式上的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英语人员应该掌握文化差异,不至于因信息传递不畅,而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的、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非语言交际方面的。

(一)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世界观是文化之核心,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到人们生存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人对宇宙、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种种问题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也就了解了那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倾向于重客观、重事实、重数据,其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分析性思维;而我们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强调平衡、中庸,重视“天人合一”。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做出判断选择及解决矛盾冲突,中西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则重视“集体主义”。

(二)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指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许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可分为象征性动作( emblems)、说明性动作(illustrators)、情绪表露动作(affect display)、调节性动作(regulators)和适应性动作。包括姿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臂部动作、手势等。

2.副语言( paralanguage),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副语言是伴随、打断或临时代替言语的有声行为。它通过音调、音量、语速、音质、清晰度和语调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包括沉默、话轮(turn talking)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展示。如:工具、机器、艺术品、建筑结构、文字、化妆品、服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等,这些物品可以具备实用性和交际性双重功能,在交际中也可传递非语言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志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转变思维模式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功能,熟悉他们在商务活动中习惯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方式,能针对某一特定的情景,预言一种或几种可能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在一切商务活动中,“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非常必要。

(二)了解不同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言之,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了解交际各方的行为准则、理解和尊重他方的文化从而进行文化融合,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真诚合作的气氛,以实现最佳的跨文化交际。

(三)包容不同的价值取向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及价值取向,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自己为自己负责,不过问他人的事情。而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人们的交际行为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在商务活动跨文化交际中,坚持文化认同原则,维护和保持适当的交际距离,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四)合理运用语用迁移

“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可能因此而产生障碍。”要想与使用目的语的人们进行正常交际,必须了解其言语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不同而误解其意,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影响。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不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负面交际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今各种场合的商务实践活动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十分必要,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