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农商银行普惠转型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泰和农商银行普惠转型之路

廖鹏

泰和农商银行  343700

近几年来,作为地方金融机构主力军的农商银行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公司治理,形成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立足新体制新机制的后发优势,人缘地缘网点的传统优势,政府支持的政策优势,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支农服务显著改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以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多强调规模扩张、效益提升以及抗风险能力的增强,而忽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忽略了金融的普惠性。笔者针对地方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现状和困难,思考泰和农商银行的普惠转型之路。

一、当前农商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困境

1.创新能力与农村金融需求不匹配

各种惠民、惠企政策出台、大量投资资金注入和越来越多高素质创业人才的回归,使农村金融市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随着多结构行业的进入、多链条企业的成立,农村金融客户对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对刚刚改制不久的地方农商银行来说,受体制、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因地制宜地推出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2.日益饱和的传统市场与逐渐蚕食的竞争优势不匹配

受经济下沉的压力使国内银行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县域金融市场上,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又使更多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拓展“三农市场”视为破解当前银行业发展困境的抓手。甚至有些银行开始大肆“招兵买马”,乡镇网点的大量布设,给农商行带来的冲击更甚,竞争对手的增多、竞争市场的饱和,使农商银行网点和人员的优势一点点被蚕食,亟待扭转不利局势,寻求新的发展之道。农商银行全员工、全岗位、全产品“一揽子”营销的理念树立的还不够深入,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存贷等主要经营业务,放松了对其他业务的发展。

3.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信贷管理难度大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保障程度、思维意识水平远不及一线发达城市地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仅仅处于初级推广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新技术属性,农村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及运用效果还不理想,贷前、贷中、贷后的管理难度较大。

4.数字化风险管控难,网络安全意识缺乏

当前农商银行数字化核心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开发,增加了关键业务操作中断风险,严重影响农村用户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体验和信心。用户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和数字金融风险意识,农村消费者使用指纹、刷脸等支付工具,消费者隐私信息可能被过度收集,且手机丢失或被盗也可能导致各种信息被泄露。

二、泰和农商银行普惠金融转型之路

2022年来,泰和农商银行紧紧抓住吉安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契机,以普惠金融工作为中心,以支农支小工作为重点,大力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助力扩大就业,推动消费投资,增强纳税贡献,全力提升当地群众金融获得感、可得性和满意度,以实际行动和担当不忘惠民为民初心,践行乡村振兴使命。

1.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业务产品服务

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扎根农村,我行一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实行差异化战略,不断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区域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紧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需求走,充分发挥出“支农”主力军作用。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去年以来,泰和农商银行积极开展农区、街区、社区和园区“三区一园”客户全覆盖活动,全行有余额信贷客户数量较2021年增长2385户,增幅9.19%;贷款客户三年翻番实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全面开展存量提额和“一月一品”专项营销活动,紧扣做实做细,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三农”阵地。

2.立足服务三农,精耕细作农村市场

一是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种养大户转化为家庭农场,建立服务名册和重点支持名单,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培育和壮大家庭农场,同时该行在每家分支机构选定一名客户经理作为家庭农场专职受理人,对所辖家庭农场进行主动走访、了解金融需求、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工作。二是加强银政对接,与乡镇政府、土地、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家庭农场项目建设,帮助家庭农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推动银农对接,搭建金融支农、惠农新平台,积极参加政府、人行等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产品推介会、交流会,重点宣传特色涉农信贷产品。

3 金融产品服务下沉,构建农村金融科技新业态

让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下沉。银行应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创新抵押担保模式,优化信贷业务的申请和审核机制,增加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种类,延伸到金融消费、保险代理等领域,扩大农村市场,提高消费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村用户的金融需求,深度挖掘数据,。同时以客户数据分析为核心,整合开发农村金融业态,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和金融视野。我行大力推动了线上扫码获客模式,加大了“惠农易贷”“惠农网贷”“居民易贷”“居民网贷”推广,2022年线上信贷产品余额达5153.83万元,新增3906.47万元,新增占比达到75.8%。

4 创新智能化风险预警,提升金融风险防范举措

去年以来,泰和农商银行风险管控成效显著。切实加大不良贷款的管控、清收、压降力度,不良占比仅1.3%,较2021年下降0.21个百分点,持续保持在全省较低水平。全年共处置不良贷款13592.56万元,不良管控成效明显。

下一步,一是创新农村数字金融风险监管技术。AI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数字技术能够帮助金融风险监管更加智能化、实时化和精准化。商业银行需要健全系统化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日常交易数据采集、风险数据智能分析、合规条件综合利用等功能,创新金融风险监测方式。二是坚持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第一责任。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持续加大不良考核力度,积极借助法院、清收公司等外部力量,掀起“清收风暴”,不断提高现金清收比例。严控不良反弹。做好已延期还本付息贷款的实时监测,前瞻性掌握贷款风险的“导火索”和“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