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差异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英汉致使移动构式认知差异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郑金敏

( 温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英语致使移动构式 “NP1+VP+NP2+PP”和汉语致使移动构式 “NP1+把 +NP2+V+PP”在句法、语义、及能产性差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在分析两者在不同方面差异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英汉致使移动构式 认知对比 二语教学

1.引言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从形义对子(form–meaning pairings)视角研究语言的一种范式。学界普遍接受的是Goldberg(1995,2006)对构式的定义。Goldberg(2006)将构式定义为:语法分析的所有层面都涉及构式。构式是形式和意义或话语功能的对子,包括词素或词、习语、部分词汇填充的短语结构,以及完全抽象的短语结构。任何语言结构,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不能严格从其组成部分或从其他现存构式推知,就可以看作构式。此外,某些结构即便是可完全推知的,只要其出现频率够高,亦可被作为构式储存。[1] Goldberg(1995)认为致使移动构式的基本意义是致使论元(cause)直接致使客体论元(theme)沿着方向性短语指定的路径移动,即“X致使Y移向Z”。[2]Goldberg总结出英语的典型致使移动构式是“NP1+VP+NP2+PP”并采用多层构式法对之进行了认知分析。笔者参考前人研究,归纳总结出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是 “NP1+把 +NP2+V+PP”。据此我们确定英语的典型致使移动构式是 “NP1+VP+NP2+PP”汉语的典型致使移动构式是 “NP1+把+NP2+V+PP”。

本文的目的是采用构式语法方法对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VP+NP2+PP”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把 +NP2+V+PP”进行认知对比。

2.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句法差异

从前文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是:主语 +谓语 +宾语 +宾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由介词短语充当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是:主语 +把 +宾语 +谓语 +宾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由趋向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来充当。根据认知语言学原理不同的形式反映不同的语义接下来我们分析英汉致使移动构式不同的形式背后隐藏的不同意义。

3.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语义差异

我们认为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VP+NP2+PP”的语义为: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或移到某地;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把 +NP2+V+PP”的语义为: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或移到某地。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多的构式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构式中动词的差异。四个延伸意义构式中的动词可以合并为一种,即表示不同程度情态意义的 “情态动词 ”。再者她曾认为虽然这些情态动词所在的致使移动构式可能发生实际的移动也可能不发生实际的移动,但我们都视其发生了实际的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包含两个事件:致使事件和移动事件。在致使事件中,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于被使者,在移动事件中,移动者沿着某个路径移动,其中被使者和移动者一体化。从而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构式意义可以表达为:致使者发出致使力作用于被使者致使被使者移向或移到某地。

关于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把 +NP2+V+PP”的构式意义,根据前人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3]认为A把BVC构式的整体意义是:由 A作为起因的针对选定对象 B的以V的方式进行的,使B实现了完全变化的一种行为;另一种观点[4]认为“把”字原本就是动词“把 ”字句原本就是连动句“把 ”字句的认知特征为 “将欲处之,必先控之 ”。这两种观点的主要矛盾在于 “把 ”字意义的虚实前一种观点认为 “把 ”字义虚。后一种观点认为 “把 ”字义实。考虑到 “把 ”字在语法化过程中意义由实逐渐变虚的实际情况。这里我们把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把 +NP2+V+PP”的构式意义描述为:致使者针对被使者发出致使力致使被使者移向或移到某地。

4.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能产性差异

根据对各类动词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类别的动词都适用于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VP+NP2+PP”而泛力致使移动动词 (“使 ”字词 )、兼形容词的心理动词、某些 “使令 ”类动词以及大多数双音节、多音节动词一般不能用于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NP1+把 +NP2+V+PP”。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英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能产性大而汉语典型致使移动构式能产性小。比较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能产性问题也就是比较适用于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动词的多寡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对动词进行科学分类。这里从认知的角度针对致使移动的表达我们把现实世界中的致使移动现象大体分为:物质力致使移动现象、行为力致使移动现象、言语力致使移动现象、心理力致使移动现象、使令力致使移动现象以及泛力致使移动现象。从而把英汉致使移动构式中的动词分为物质力致使移动动词、行为力致使移动动词、言语力致使移动动词、心理力致使移动动词、使令力致使移动动词以及泛力致使移动动词。物质力指的是有生命的人或动物通过自身的动作发出来的一种力或者是无生命的自然物发出来的自然动力。人或动物所发出的物质力一般是有意的,而自然动力往往是无意的。功能语法认为,物质过程包括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动作者,另一个是目标表示动作者发出某种动作,作用于目标之意。认知范畴的物质致使力在语言范畴中体现为动作致使动词。动作致使动词指的是人或物通过自身动作传递具体致使力的动词,这类动词包括人 (或动物 )体动作和自然动作。

5.总结

虽然致使移动事件客观地存在于英汉民族的生活之中,但由于英汉民族对于相同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了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的差异。另外,英汉语言本身的个性也是造成英汉典型致使移动构式差异的原因之一。

在教授英语时,教师应该先从认知层面对比英汉构式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以期更明白什么样的英语构式学生易于掌握,什么样的构式因英汉认知差异大而导致难以把握,上述讨论的认知对比的几个方面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思考。

1. Adele E Goldberg,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2.Adele E Goldberg,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150.

3. 张伯江,“论 ‘把 ’字句的句式语义,” 《语言研究》2012(1):28-40.
4.张倩,“‘把 ’字句的连动本源与 ‘把 ’字句的教学,”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