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设备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2

专用设备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创新研究

 ,杨书敏

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00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所对某核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公司的现状入手,剖析目前专用设备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多种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有效措施,发挥财务管理在成本管控中的作用,实现专用设备的全过程控制,推动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目标。

关键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精细化、降本增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国内铀产品收储体制改革以来,国内核燃料供应一直由集团专营,但是,中广核、国家核电已在长期谋划和实施自建核燃料供应体系,同时,国外供应商觊觎国内市场,通过技术和项目输入附带核燃料进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国内核燃料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而该公司作为国内该设备唯一制造厂家,公司生产计划来自于集团公司下达计划,销售订单来自于下游集团公司铀浓缩单位,公司发展形势受到核燃料发展形势的严重制约,核燃料分离功的形势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而该公司专用设备作为核燃料的主要生产设备,成本高低直接影响核燃料分离功的成本,因此降低专用设备成本至关重要。通过优化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疏通各个生产环节,开展高效整合来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并提高竞争力,增强效益成为企业提升管理的突破口,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二、专用设备现有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从2014年开始逐步实施NC系统,先后引入了总账、资产、供应链、存货等财务核算模块,并在2018年实现了成本模块的上线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建设使成本、费用所有的单据流转信息均在NC上进行,真正实现了财务管理整体的信息化,将财务和业务各“信息孤岛”统一起来,保证信息准确、及时、统一的传递。但是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是完全智能化处理,成本核算和管理信息化的准确性,除了依靠信息化的无误操作和取数功能,更来源于前段业务基础数据的准确无误和成本还原等加工作业的准确性。而在实际核算和管理中,与生产相关的基础数据问题和事后成本还原分析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成本核算基础数据来源准确性受限

成本模块上线之后,基础数据的来源均为各业务部门的供应链维护,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车间业务人员对单据作用不了解、成本管理人员对车间业务不精通的双向障碍,造成了成本核算中单据流转和实物流转不匹配、线上线下单据流程混乱现象时有发生。基础单据问题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准确性,从而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生产车间序间在产品盘点数量核对过程繁琐,准确性差

由于每期完工产品成本要依赖在产品的数量(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结存金额+本期材料投入-期末在产品结存金额),在产品数量的重要性显得极为重要。

基于在产品的重要性,之前的在产品核对,我们采用线下套表的计算,核对套表体量庞大,数据多,而且根据传统计算表核对出的差异,无法精确定位到差异原因;一直以来,受车间工序复杂、实际生产环节往往和供应链维护人员维护工作脱节等的影响,车间在产品盘点数量的准确性较差。在产品盘点数量不准确,不仅造成企业存货虚增或虚减,也影响了当期产品成本的准确性。

(三)受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的影响,产品资源耗费情况不直观

成本核算作为成本管理基础,是企业做好整体财务管理的基础和核心。2018年成本模块上线之后,对成本核算流程进行细化,开始核算半成品的成本,最终产品的成本中包含上序车间的人工成本、制造费用和燃料动力费,不能反映公司产品真正的资源耗费情况,为管理者成本分析,优化成本构成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同时不利于公司做好整体的财务筹划,影响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三、专用设备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创新研究措施

公司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依托,以现有资源为条件,确定了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通过加深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做好成本核算事前基础数据的维护和核对,改进成本核算体系,建立成本还原体系,逐步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一)梳理成本核算流程,优化信息流与物流的传递

针对成本核算中单据流转和实物流转不匹配、车间业务人员对单据作用不了解、成本管理人员对车间业务不精通等痛点,对采购、仓储、生产、销售等具体业务流程进行实地调研,与现有流程进行对比、修正、补充,汇总整理各类信息并与各部门、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和实际业务操作人员,开展“互惠互利”的双向研讨工作。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对单据和业务相关性的理解,将降本增效思想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成本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业务的了解,真正做到成本管理的业财融合,并最终实现全流程“业务有单据记录,单据有业务支撑”,打通财务向业务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二)建立在产品盘点差异分析核对模板,为成本核算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支持

针对在产品核对效率差,在产品数量出现差异难以分析原因的问题,该公司将核对在产品数量的方式不只停留在财务数字表面、存货模块,而是充分利用供应链及生产制造模块的数据来源:首先,充分利用离散订单作用;其次,将订单号转化为车间识别唯一标识-生产批次号,实现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口径一致性;最后,以上述数据为基础,建立在产品结余数量核对模板,车间人员和财务人员融通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可以快速找到差异原因,提高在产品核对效率。

(三)构建成本还原体系,提高成本构成明细准确性,助力成本管理水平提升

结合实际成本核算流程和实际物料状态以及在各个不同车间以及仓库之间的流转情况,将成本还原体系与模块中设置的物料计价方式以及流转过程进行结合,构建成本还原体系,对每一序进行成本还原和价格加权平均,一方面保证了成本还原的准确性,可以更直观的使经营管理者掌握实际生产中直接材料、人工成本、燃料动力费以及制造费用的消耗情况;另外一方面,在降本增效压力下分析可以进一步压降成本费用的关键实施点,对企业加强精益管理,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并逐步实现成本降低,最终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有重要作用。

(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为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全面的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制度规范

完善的成本核算和管理,需要健全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制度作为后盾,通过制定与存货核算和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基础管理、成本约束制度等。结合现状,分别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对公司生产经营进行约束。

四、总结

通过对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改进,专用设备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效果。

(一)存货信息流和物流走向趋于一致业财人员真正实现融通

通过优化信息流与实物流,不断加强业务和财务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了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融通:一方面,使车间业务人员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车间生产的管理上,而是开始注重每项实际生产活动以及行为所带来的成本结果影响,提高了车间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控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财务人员也开始对车间的实际生产成本的认识和掌控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眼光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报表上的数据,更能够结合实际成本结果分析车间在生产、报废、单据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车间提出建议,促进车间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业财融合。

(二)成本核算方式得到完善,成本波动幅度降低

在信息流与实务流逐渐趋于一致,在产品核对数量进一步精准的基础上,实现了完工产品的精确计算,材料成本的波动性明显减弱。

(三)成本还原后成本构成明细数据更贴近实际消耗

通过构建成本还原体系,考虑不同车间的实际生产和物料流转特点,以及存货计价方式等,大大提高了成本还原的准确性,对追踪关键经营数据,为生产经营管理者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提供支撑。在采取新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后,产品总成本呈下降趋势,且各成本明细构成比例更贴近实际消耗水平。

总之,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的研究创新工作为公司有效运用成本核算和管控方法,提高成本精细化管控水平,并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和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顾燕菁.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研究[J]. 经营之道,2021(12):80-81.

[2]温加红,侯雪筠.信息化下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01):57-59

[3]徐智涛.浅析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成本管理[J].当代会计,2020(1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