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观察,形象直观——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多维观察,形象直观——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赵龙

西安市浐灞一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几何直观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数学发展有重要价值。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几何直观方法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问题,形成高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师可以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动态观察、数形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几何直观;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几何直观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几何直观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思维构建几何模型,进而寻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由于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比较薄弱,教师需要借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相关思维,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小学第二学段是指三、四年级。此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可以学习多维观察的方法。下面结合具体实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转换视角,全面认知

视角是指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果仅用一个视角来观察事物,会遗漏到物体的许多细节,也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事物。因此,观察事物要多视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将问题的一个侧面或者少数几个侧面展示给学生,导致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受限,无法挖掘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转换视角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教师主动地将问题的各个侧面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观察问题的角度,构建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比如,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分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全面地观察各种图形,科学地对各种图形进行分类。首先,教师使用3D课件展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体,圆柱体的顶部对着学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的各是什么图形?”几乎所有学生认为他们观察到的是“圆形”。学生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仅从单一的视角观察图形。然后,教师使用鼠标拖动3D课件中的两个立体模型,如图1所示。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在教师转换角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两个图形的不同之处。不管从什么角度观察球体,学生看到的都是圆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圆柱体,学生观察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学生从圆柱体的顶部观察,看到的是圆形;学生从圆柱体的正面观察,看到的是长方形。在学生初步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的时候,教师再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和这两种图形相似的物体吗?”教师让学生短暂讨论后举例。举例的过程使学生将球体和圆柱体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接下来,教师使用课件将大量图形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转换视角来观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发现了这些图形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只有一个观察视角,无法转换角度;第二类,可以用不同的视角观察,有可能观察到不同的图形。教师将第一类图形定义为平面图形,第二类图形定义为立体图形。在这一次教学中,教师使用转换视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图形,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了各种图形。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建立了这两种图形的概念。转换视角不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直观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转换视角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二、动态观察,细节辨析

静态观察观察一层不变的事物,很难揭示事物的本质;动态观察改变事物形态,以获得较为深入的观察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基本都是静态的,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由于事物构成较为复杂,静态观察已经难以满足人们认识事物的需求,需要过度到动态观察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动态观察,以辨析事物的细节,达成对事物的深入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

比如,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改变图形的形状,进而揭示“轴对称”的本质。首先,教师展示一个心形图形(如图2所示),让学生观察该图形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认为该图形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形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事先制作好的心形图片,让学生从中间裁剪开,看左右两边的形状是否重叠。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发现了心形图形的左右两边确实重叠。教师再发给学生如图3所示图形,要求学生按照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发现左右两边也是可以重叠的。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图形有什么不同呢?”教师要求学生再一次进行操作。学生发现:心形图形沿着中间裁剪后,需要翻转左右两边的图形才会重叠;图形3沿着中间裁剪后,需要平行移动左右两边才会重叠。学生发现了这两幅图形的细节差异。教师将学生动手操作时裁剪的线称为“对称轴”,这样就引出了“轴对称图形”。在这一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动态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图形的细微区别,从而建立起“轴对称”的概念。如果教师仅让学生静态观察,学生必然会对两种图形产生混淆。概念混淆不清,学生自然无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动态观察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深入本质

“代数”和“几何”是小学数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将“代数”和“几何”割裂开来。实际上,“代数”和“几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者的联系凸显出来,帮助学生发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用来解决许多较难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相关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从几何直观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深入方程的本质,寻找到解方程的方法。教师展示方程“x+5=8”,提出问题:“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架太平,要求学生将方程的左右两端放置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学生将“x”和“5”画在了天平的左边托盘中,而将“8”画在了天平的右边托盘中,如图4所示。教师追问:“如何使天平的左边托盘中只剩下‘x’?”短暂思考后,学生说出了方法:“只要在两边都减去5就可以了。”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的图形中修改。学生将天平左边托盘上的“5”擦去,将天平右边托盘上的“8”改为“3”,如图5所示。教师让学生将在黑板上的图形中的操作反映在方程式中。小组讨论后,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计算过程“x+5-5=8-5,x=3”。通过这一数形结合操作后,学生认识了最为简单的解方程方法,教师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更为复杂的解方程方法。在这一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究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将难以理解的解方程过程几何直观地展示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结语:

几何直观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凭借。在小学第二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多维观察,以获得几何直观能力的提升,学会解决问题的几何方法。

参考文献:

[1]罗旭泉.几何直观在小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5).

[2]李凡国.第一学段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3):2.

[3]张纯曦.第二学段数学教学中几何直观的运用实践与思考[C]//江苏省教育学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