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选科,更需“人文关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2

“科学”选科,更需“人文关怀”

范震

长沙外国语学校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正式开启新高考制度改革步伐。十年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进入到“新高考模式”。

高考制度的改革,给学生的人生选择带来了巨大的红利。无论是浙江、上海等省市的“7选3”“6选3”模式,还是湖南、广东等省份的“3+1+2”模式,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捷。对于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不会因为文理分科而放弃个人喜爱的学科,这显然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也不会再因为文理分科的要求而被迫选择自己的弱势科目,这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优势特长。

但是,选择的增多,也随之而来产生诸多困恼。文理分科的模式施行多年,高中学校的师资配比已成定局,难以灵活调整。新高考模式下,必然带来的新的知识体系的冲击,部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高考模式对各学校硬件条件同样带来冲击。对于高中在校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如果完全按照学生自主选科分班,甚至教室数量都难以满足……

面对新高考改革的带来种种状况,我们强调“科学”实施。科学调配、科学组织、科学统筹、科学规划……确实,如果不能科学处理新高考改革带来的种种难题,那对在新高考下的学校发展来说,必然会陷入泥沼。从各省市近十年来在新高考下的发展看,绝大部分学校都很好地处理了新高考带来的冲击,从高考原有模式平稳过渡到新高考模式。甚至部分学校乘着新高考改革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教学质量节节攀升。

科学组织新高考改革是获得成功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但是,今天,我想讨论的是新高考改革中的“人文关怀”,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国家多次探索和分批次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变化,也看到了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但是,改革必然会有阵痛期,对学校如此,对老师,对家长,尤其是对学生,更是如此。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不适感,时间有多久,程度有多深,范围有多大,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决不可以忽视。这其中,学生又是最关键的因素。毕竟,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全过程的变化,最终将由他们去适应。而新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全部结果,也将全部由他们去承受。因此,他们才是真正确定新高考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新高考改革推进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社会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有益的引导,引导学生真正遵从内心选择。20世纪80年代,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奠定了“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学科的核心地位。近年来,生命科学业已成为世界最前沿的学科,“生物”的地位同样越来越重要。这几个学科在社会的认可程度,尤其是在高中选科时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优秀学生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仿佛成为标配。很多学生明知个人学科弱点,但是在整个社会认知的诱导下,往往被迫做出选择。笔者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否认理科学科的地位和价值,只是想表达在选科方面,尤其是学科价值方面,社会舆论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影响。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在社会需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需求对学生学科选择来说,是直接具有导向性的。因为,笔者认为,除专业性强、人才需求指向性单一的岗位外,对人才专业需求宽泛的岗位,要进一步放开人才需求限制。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高一学生在学科专业时,尽量不受社会舆论影响,真正能遵从内心选择。我想,当所有的学生都能以个人兴趣和个人优势为导向,选择人生未来的发展,这就是社会层面,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

社会能做出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会让学生真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实现最优化发展。

学校是新高考改革的主阵地。大学录取时的专业限制决定了高中生选科方向,高中学校的学科教研实力和教学班型设置也决定着学生选科方向,它们都是最终落实新高考改革的执行者。作为执行者,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选择时,更应该慎之又慎。

现行新高考改革制度下,在“学校与学生”选择权的分配上,学校掌握着“话语权”,而这其中包含太多的“无奈”和“妥协”。大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录取时的专业限制,而高中学校受到本校师资配比现状和学科教研能力不同,无法开设全科选择。笔者所在省份湖南省“3+1+2”的学科选择种类多达12种。而笔者的工作单位作为外国语学校,高考语种选择有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种,选科种类更是呈倍数增长。显然,无论学校怎样科学规划,可能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科选择。

但是,无论选科类型如何开设,都应该坚守一个准则——“尊重学生的选择”。“选科”的“选择权”,应该是学生所拥有的权力。因此,学校应该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

真正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并不是某个特殊学科。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社会需要,且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才是未来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大学可以研究平衡高中的学科选择在高考报考的选择范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高中学校在教学组织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完善“选科走班制”,通过“选科走班制”扩大选科选择种类,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指导辖区内高中学校通过采取教师换岗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师资配备比例,尽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国家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一定是希望学校能够多元化发展,成为学生取得成功的助推器,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使其按照个人特点实现最优化发展。学校一定不能因为“一己之私”,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避风港”。学生在选科时,作出的选择,其实是对自己个人现状的剖析,是对个人未来的抉择。这么重要的“十字路口”,学生的每一个抉择,其实都异常艰难。但是,当他们一旦做出决定,往往就是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学生此时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认可。而事实上,此时,在多数家庭里,“避风港”不常有,却时常有“惊涛骇浪”。学生的选择,往往无法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往往按照“个人经验”,替孩子做选择。有的家长对学生情况十分了解,在他们耐心的指导下,孩子会作出更好的选择,这样的家庭值得表扬。但是,部分家庭并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他们受到社会错误风气的影响,或者自媒体上部分极其不专业的所谓的教育专家话语鼓吹,按照“道听途说”得来的“内部信息”给予错误指导,甚至横加干涉,代替孩子进行选择,最后极有可能酿成苦果。

家长对孩子的指导一定是综合考量的,既要结合学生的未来选择,更要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在。家长选择的学科,即使未来前景再好,却有可能是孩子极其厌恶的学科,这样的选择所渴望实现的最终目的,恐怕难以实现。

家庭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一定是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在孩子选择的基础上,家庭帮助孩子对个人进行更全面的考量,协助孩子完善个人的选择,帮助孩子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最终实现个人兴趣与未来抉择的和谐统一,实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

我们在科学实施新高考改革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拥有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十五六岁的孩子。“人文关怀”,其实就是在科学选科时,要考虑学生个性特长和未来发展,社会、学校、家庭要尽己所能,实现孩子的最优化发展——个人兴趣与未来选择的和谐统一。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结果一定是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