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1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

赖志鹏

泉州第十一中学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互联网上的影像资料越加的丰富,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体现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要重视,其中的问题也许重视。

【关键词】视频历史教学

人们藉由光学设备或手工绘画等方式获得影像,存储资料。历史则是对过去事物的纪录。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影像资料成为记录或呈现历史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以视频和图片为主的直观手段,便在当代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点不容置喙。如何恰如其分地将影像资料运用于教学实践,即是本文所探讨的核心。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适时。以初中历史的教学为例,每个层次的学生特点都不尽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影像资料要有所区分,方能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对初一新生来说,他们对历史学科不甚了解。因而,最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越久远的历史越是晦涩难解,学生也越不了解。此时,影像资料更需要突出一个趣味性:《如果历史是一群喵》,通过猫的形象,诙谐的配音重现历,学生对历史事件就有更多的兴趣。初二阶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累积,这时候的影像资料需要图片和视频相结合,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需更真实地去呈现历史。如清朝末期部分的历史教学采用历史老照片,利用《时局图》和《<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等图片,可以真切地体现近代中国的屈辱,带动学生的情绪。抗日战争部分的历史教学则适宜采用视频,一来视频解说和背景音乐可以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二来视频所呈现的内容也会比照片来得丰富。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影像资料类型,可以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适度。影像资料是服务于历史教学的,不能成为历史教学中的全部。历史教学中采用的影像资料,特别是视频部分,主要以纪录片为主,而纪录片往往时长较长。课堂时长为45分钟,不适宜整节课让学生观看完整的纪录片或者视频,这时需要对视频进行截取,保留有意义的部分,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如《中国通史》纪录片的“维新与革命”,包含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需要截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部分服务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教学。课堂上的影像资料需要把握时间,历史预习则可以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如给学生推荐优秀的纪录片,如初一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观看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视频,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要保证科学性和正确性。现在互联网上的影像资料良莠不齐,历史相关的影像资料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历史影像资料时,要进行筛选。科学性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再现在。随教科书版本的更迭,历史事件的介绍或定义也在变化:如对“夏朝的建立者”的表述。在2016年华东师大版教科书第4课《夏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一课中采用启为夏王朝建立者的说法。而现在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书则采用禹为夏王朝建立者的说法。历史教学中采用影像资料要服务于最新的版本,与新课标保持一致性。正确性体现在与政策方针的一致性,互联网上的影像资料也充斥着外国拍摄的影像资料。教师在采用时要注意资料中的说辞,保证不违背现有的政策方针,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部分的教学。确保影响资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正确性。

影像资料数量与日俱增,拍摄方法也日渐多样化。未来的教学,或许都可以采用虚拟技术让学生与历史近距离接触,但新的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仍然是需要注意适时、适度和保证影像资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